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立项背景 | 第13-14页 |
1.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的主要结果 | 第14-17页 |
2 建筑结构中二阶效应的基本规律及计算方法 | 第17-53页 |
2.1 二阶效应的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2.2 建筑结构中二阶效应的分类 | 第20页 |
2.3 建筑结构楼层水平位移的组成成分及其侧向变形特征 | 第20-22页 |
2.3.1 楼层水平位移的组成成分 | 第20-21页 |
2.3.2 各类结构的侧向变形特征 | 第21-22页 |
2.4 框架类结构的二阶效应基本规律 | 第22-38页 |
2.4.1 无侧移状态下对称框架结构中P ?δ 效应的一般规律 | 第22-25页 |
2.4.2 特殊弯矩分布情况下无侧移框架柱中的P ?δ 效应 | 第25-27页 |
2.4.3 有侧移状态下框架结构中P ? ? 效应的一般规律 | 第27-33页 |
2.4.4 对P ? ? 效应是否增大框架结构梁、柱水平荷载剪力问题的说明 | 第33-35页 |
2.4.5 框架在一般受力状态下的P ? ? 效应和P ?δ 效应 | 第35-38页 |
2.5 剪力墙类结构的二阶效应基本规律 | 第38-40页 |
2.5.1 以弯曲变形为主的剪力墙类结构的P ? ? 效应弯矩增大系数和位移增大系数 | 第39-40页 |
2.6 侧向变形特征不同的结构中的P ? ? 效应规律及其实用计算方法(增大系数法)的原则性差异 | 第40-45页 |
2.6.1 层增大系数法 | 第41-42页 |
2.6.2 整体增大系数法 | 第42-45页 |
2.7 计算P ? ? 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何非线性理论 | 第45-51页 |
2.7.1 几何非线性基本概念 | 第45-48页 |
2.7.2 几何非线性问题在有限单元法中的体现 | 第48-50页 |
2.7.3 关于结构软件中考虑P ? ? 效应和P ?δ 效应的实现途径以及软件中几何非线性参数的说明 | 第50-5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3 建筑结构考虑二阶效应的强度及变形问题 | 第53-65页 |
3.1 到1989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止使用的压杆设计方法 | 第53-60页 |
3.1.1 轴心受压构件的设计方法 | 第53-55页 |
3.1.2 偏心受压构件强度设计0η ?l法中偏心距增大系数η 的两种基本表达形式 | 第55-58页 |
3.1.3 偏心受压构件强度设计的0η ?l法 | 第58-60页 |
3.2 2002 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二阶效应条文上的进展 | 第60-61页 |
3.2.1 规范的修订内容 | 第60-61页 |
3.2.22002 年版规范修订后在中国建筑结构设计商品软件考虑二阶效应的步骤中曾出现过的重要失误 | 第61页 |
3.3 2010 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二阶效应条文的重要修订 | 第61-65页 |
4 建筑结构的稳定问题 | 第65-95页 |
4.1 稳定的基本概念 | 第65-69页 |
4.1.1 几类常见的失稳问题 | 第66-68页 |
4.1.2 稳定的计算方法 | 第68-69页 |
4.2 欧拉单柱的稳定承载力及屈曲模态 | 第69-75页 |
4.2.1 欧拉悬臂柱的稳定承载力及屈曲模态 | 第69-71页 |
4.2.2 其他支承条件下的欧拉单柱的稳定承载力、屈曲模态及计算长度 | 第71-75页 |
4.3 整体结构的稳定承载力和屈曲模态 | 第75-90页 |
4.3.1 考虑轴力的转角位移方程 | 第76-78页 |
4.3.2 单层单跨平面刚架算例 | 第78-80页 |
4.3.3 分离杆件法 | 第80-86页 |
4.3.4 结构线性(弹性)屈曲分析 | 第86-89页 |
4.3.5 结构的“渐近线失稳” | 第89-90页 |
4.4 强度、失稳和二阶效应的区别与联系 | 第90-92页 |
4.5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设计思路 | 第92-95页 |
5 关于计算长度的讨论和用于结构中任意单杆稳定性评价的计算长度取值方法的新建议 | 第95-111页 |
5.1 二阶效应范畴计算长度与稳定范畴计算长度在概念上的区别及使用上的联系 | 第95-99页 |
5.1.1 两种计算长度在概念上的区别 | 第95-96页 |
5.1.2 两种计算长度在使用上的联系 | 第96-99页 |
5.2 关于规范中计算长度系数用途及确定方法的讨论 | 第99-100页 |
5.3 由单层单跨平面刚架算例引发的思考 | 第100-104页 |
5.3.1 理论推导手算 | 第101页 |
5.3.2 SAP2000 程序计算 | 第101-103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103-104页 |
5.3.4 由计算结果引发的思考 | 第104页 |
5.4 对当前工程界在确定越层柱等特殊构件计算长度系数时所普遍采用的方法的评述 | 第104-107页 |
5.4.1 工程界确定越层柱计算长度系数的方法简介 | 第105-106页 |
5.4.2 对上述各种方法的评述 | 第106-107页 |
5.5 基于构件实际约束状态的计算长度确定方法 | 第107-111页 |
6 钢结构高等分析法 | 第111-119页 |
6.1 现行两阶段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11-112页 |
6.2 高等分析法简介 | 第112-116页 |
6.2.1 一阶线性分析 | 第113-114页 |
6.2.2 二阶P-Δ 弹性分析 | 第114页 |
6.2.3 二阶P-Δ-δ 弹性分析 | 第114-115页 |
6.2.4 高等分析 | 第115-116页 |
6.3 高等分析法的优点及其与计算长度法的比较 | 第116页 |
6.4 钢结构高等分析法的设计步骤 | 第116-11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5页 |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7.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121-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