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8页 |
1.1 寒武纪生物演化及其环境背景 | 第15-26页 |
1.1.1 前寒武-寒武纪界线 | 第15-21页 |
1.1.2 晚寒武世SPICE事件 | 第21-24页 |
1.1.3 寒武纪第十阶 | 第24-26页 |
1.2 无机-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26-34页 |
1.2.1 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26-27页 |
1.2.2 碳同位素 | 第27-34页 |
1.3 多硫同位素的研究及其应用 | 第34-48页 |
1.3.1 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34-35页 |
1.3.2 多硫同位素 | 第35-48页 |
第二章 前寒武-早寒武时期海水化学条件变化同生物演化的协同作用 | 第48-62页 |
2.1 摘要 | 第48页 |
2.2 引言 | 第48-50页 |
2.3 地质背景 | 第50-52页 |
2.4 多硫同位素结果 | 第52-54页 |
2.5 结果讨论 | 第54-60页 |
2.6 结论 | 第60-62页 |
第三章 晚寒武世SPICE期间有机碳-无机碳同位素记录 | 第62-76页 |
3.1 摘要 | 第62页 |
3.2 引言 | 第62-63页 |
3.3 地质背景 | 第63-65页 |
3.3.1 瓦尔岗剖面 | 第64页 |
3.3.2 碓边A和碓边B剖面 | 第64-65页 |
3.4 有机碳-无机碳同位素结果 | 第65-67页 |
3.4.1 瓦尔岗剖面 | 第65-66页 |
3.4.2 碓边A剖面 | 第66-67页 |
3.4.3 碓边B剖面 | 第67页 |
3.5 结果讨论 | 第67-73页 |
3.5.1 成岩蚀变的评估 | 第67-69页 |
3.5.2 SPICE期间δ~(13)C_(carb)和δ~(13)C_(org)深度梯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 第69-72页 |
3.5.3 模型解释无机碳和有机碳碳同位素梯度变化 | 第72-73页 |
3.6 结论 | 第73-76页 |
第四章 华南瓦尔岗剖面寒武纪第十阶高精度碳氧同位素记录 | 第76-88页 |
4.1 摘要 | 第76页 |
4.2 引言 | 第76-77页 |
4.3 地质背景 | 第77-78页 |
4.4 结果 | 第78-79页 |
4.5 讨论 | 第79-85页 |
4.5.1 数据可靠性分析 | 第79-80页 |
4.5.2 全球碳同位素地层学对比 | 第80-81页 |
4.5.3 第十阶底部确立 | 第81-83页 |
4.5.4 模拟碳同位素负异常 | 第83-85页 |
4.6 第十阶碳同位素负异常的解释 | 第85-86页 |
4.7 总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中多硫-氧同位素模型 | 第88-106页 |
5.1 摘要 | 第88页 |
5.2 引言 | 第88-90页 |
5.3 硫酸盐还原作用过程中多硫同位素和氧同位素行为的建模_ | 第90-95页 |
5.4 模型结果及讨论 | 第95-103页 |
5.4.1 Forward model | 第95-103页 |
5.4.2 Inverse model | 第103页 |
5.5 结论 | 第103-10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38页 |
附录 | 第138-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