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血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35页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第13-25页
        1. 概述第13页
        2. 流行病学第13页
        3. 症状与体征第13-14页
        4. 发病机制第14-15页
            4.1 多元醇通路的异常活跃第14页
            4.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第14页
            4.3 氧化应激机制的启动第14页
            4.4 蛋白激酶C途径的激活第14-15页
            4.5 代谢性炎症反应第15页
            4.6 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第15页
            4.7 其他因素第15页
        5. 诊断第15页
        6. 治疗第15-18页
            6.1 控制血糖第15-16页
            6.2 改善微循环第16页
            6.3 神经营养和神经修复第16页
            6.4 抗氧化作用第16页
            6.5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第16-17页
            6.6 其他对症治疗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5页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第25-35页
        1. 病名第25页
        2. 病因第25-26页
            2.1 饮食失节第25页
            2.2 日久失治第25页
            2.3 情志失和第25-26页
        3. 病机第26页
        4. 症状第26-27页
        5. 辨证分型第27-28页
        6. 临床治疗第28-31页
            6.1 中药内治第28页
            6.2 中药外治第28-29页
            6.3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5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35-57页
    前言第35-37页
    研究设计第37-40页
        1. 研究目的第37页
        2. 研究方法第37页
        3. 受试者的选择和退出第37-40页
            3.1 诊断标准第37页
            3.2 纳入标准第37-38页
            3.3 排除标准第38页
            3.4 受试者退出研究的条件及步骤第38页
            3.5 中止研究的条件第38-39页
            3.6 剔除病例标准第39页
            3.7 脱落病例标准第39-40页
    研究内容第40-43页
        1. 一般资料第40页
        2. 药品来源第40页
        3. 治疗方案第40页
        4. 临床观察指标第40页
            4.1 背景资料观察(研究前)第40页
            4.2 安全性观侧第40页
            4.3 疗效性观侧第40页
        5. 疗效判定与评价第40-41页
            5.1 主要指标疗效判定标准第40-41页
            5.2 次要指标疗效评价第41页
        6. 不良事件的观察第41-42页
            6.1 与研究用药品有关的安全性背景资料第41页
            6.2 严重程度判断第41-42页
            6.3 不良事件判断的因果判断指标第42页
        7. 统计方法第42-43页
    研究结果第43-55页
        1. 完成情况第43页
        2. —般情况的比较第43-45页
            2.1 年龄比较第43页
            2.2 性别比较第43-44页
            2.3 病程比较第44-45页
            2.4 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的比较第45页
        3. 疗效指标比较第45-51页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的比较第45-46页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第46-47页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疗效的比较第47页
            3.4 两组治疗前后MNSI积分的比较第47-48页
            3.5 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的比较第48-50页
            3.6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第50页
            3.7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的比较第50-51页
            3.8 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第51页
        4. 讨论第51-55页
            4.1 立项依据第51-52页
            4.2 组方分析第52-53页
            4.3 临床疗效分析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1. 结论第55页
        2. 问题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附录第57-60页
    附录1 中医症状积分表第57-58页
    附录2 MNSI积分表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个人简介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型与体质、血常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及髋关节受累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