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类比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1.2.1 东亚季风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1.2.2 东亚季风指数 | 第14-15页 |
| 1.2.3 东亚季风演化驱动机制 | 第15-17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第20-26页 |
| 2.1 实测数据 | 第20-21页 |
| 2.2 东亚夏季风指数和冬季风指数 | 第21-22页 |
| 2.3 水汽通量 | 第22页 |
| 2.4 古季风重建资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2.5 古季风模拟方法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东亚冬夏季风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 第26-32页 |
| 3.1 东亚冬夏季风变化 | 第26-28页 |
| 3.2 东亚夏季风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 第28-29页 |
| 3.3 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温度的关系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东亚冬夏季风驱动机制 | 第32-45页 |
| 4.1 海表温度场分析 | 第32-34页 |
| 4.2 500 hPa位势高度场分析 | 第34-37页 |
| 4.3 850 hPa风场分析 | 第37-39页 |
| 4.4 水汽输送场分析 | 第39-41页 |
| 4.5 海冰场分析 | 第41-43页 |
| 4.6 ENSO和太阳活动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全新世东亚冬夏季风重建与模拟 | 第45-52页 |
| 5.1 东亚冬夏季风敏感区选择 | 第45-46页 |
| 5.2 东亚冬夏季风重建 | 第46-50页 |
| 5.3 东亚冬夏季风模拟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不同时间尺度季风驱动机制对比 | 第52-59页 |
| 6.1 太阳辐射 | 第53-55页 |
| 6.2 北极海冰 | 第55-56页 |
| 6.3 环流系统 | 第56-57页 |
| 6.4 多时间尺度季风驱动机制对比 | 第57-5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9-61页 |
| 7.2 创新 | 第61页 |
| 7.3 问题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