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区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机制框架的建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1.4.1 排污权量的确定 | 第14-15页 |
1.4.2 排污权的分配 | 第15页 |
1.4.3 排污权的交易 | 第15-17页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阿城区水污染物排污现状分析 | 第18-23页 |
2.1 阿城段阿什河地表水水质现状 | 第18-19页 |
2.1.1 阿什河监测断面设置情况 | 第18页 |
2.1.2 阿什河流域阿城区段水质状况 | 第18-19页 |
2.2 入河污水排放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2.2.1 入河排污口情况调查 | 第19-20页 |
2.2.2 农村面源污染情况调查 | 第20页 |
2.3 污水处理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2.4 污染成因分析 | 第21-22页 |
2.4.1 不同断面来水组成中污水量呈增加趋势 | 第21页 |
2.4.2 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 第21-22页 |
2.4.3 河道自净能力弱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排污权交易技术框架的建立 | 第23-29页 |
3.1 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条件 | 第23-24页 |
3.1.1 总量控制制度 | 第23-24页 |
3.1.2 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24页 |
3.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构建设想 | 第24-28页 |
3.2.1 国家层面上的排污权交易立法 | 第24-25页 |
3.2.2 科学合理的总量控制目标 | 第25页 |
3.2.3 公平的排污权初始分配 | 第25-26页 |
3.2.4 高效的排污权交易市场 | 第26页 |
3.2.5 完善的监督体系 | 第26-28页 |
3.3 排污权交易机制技术理论框架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阿城区排污权一级市场的建立 | 第29-43页 |
4.1 允许排污总量 | 第29-30页 |
4.2 可初始分配排污权的计算 | 第30-33页 |
4.2.1 不参与排污权交易的排污权量 | 第30-31页 |
4.2.2 公共事业排污权量的统计 | 第31页 |
4.2.3 可分配的排污权量的计算 | 第31-33页 |
4.3 排污权初始分配方式的确定 | 第33-34页 |
4.4 排污权分配量核算方法 | 第34-39页 |
4.4.1 参与排污权初始分配的企业 | 第34-35页 |
4.4.2 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核算方法 | 第35-39页 |
4.5 排污权初始分配价格的确定 | 第39-41页 |
4.5.1 排污权初始分配定价方法 | 第39-40页 |
4.5.2 阿城区初始排污权定价计算 | 第40-41页 |
4.6 排污权使用年限的确定 | 第41-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阿城区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的建立 | 第43-49页 |
5.1 排污权交易机构的设立 | 第43页 |
5.2 参与市场化交易排污权的构成 | 第43-44页 |
5.3 参与排污权市场化交易的主体 | 第44-45页 |
5.3.1 污染物排污权储备交易机构 | 第44页 |
5.3.2 排污权需求方 | 第44页 |
5.3.3 排污权出售方 | 第44-45页 |
5.4 排污权交易的形式与过程 | 第45-46页 |
5.5 二级市场排污权交易价格的确定 | 第46-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1页 |
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