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弹性和塑性论文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改进能力—需求曲线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性态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第10-12页
        1.1.1 有关性态设计的基本概念第10页
        1.1.2 性态设计的具体含义第10页
        1.1.3 性态设计的发展历程第10-11页
        1.1.4 从性态设计看我国设计规范第11-12页
    1.2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概况第12-13页
    1.3 能力谱法的基本思路第13-16页
        1.3.1 能力谱法的主要步骤第13-14页
        1.3.2 能力谱法存在的问题第14-16页
        1.3.3 能力谱法的重要改进--能力-需求曲线方法第16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第16-17页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16页
        1.4.2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第16-17页
2 能力-需求曲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17-23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ATC-40采用的能力-需求曲线法第17-19页
        2.2.1 能力-需求曲线法的理论基础第17-18页
        2.2.2 ATC-40A方法的分析步骤第18-19页
        2.2.3 ATC-40B方法的分析步骤第19页
    2.3 另一种建立需求曲线的思路第19-21页
    2.4 现有能力-需求曲线方法的不足第21页
        2.4.1 能力曲线的不足第21页
        2.4.2 需求曲线的不足第21页
    2.5 建立合理的能力-需求曲线方法第21-22页
    2.6 小结第22-23页
3 影响能力-需求曲线法的因素第23-32页
    3.1 引言第23页
    3.2 影响能力曲线的因素第23-30页
        3.2.1 加载模式的影响第23-26页
        3.2.2 结构分析模型的影响第26-27页
        3.2.3 关于结构失效标准第27-29页
        3.2.4 关于二阶效应第29页
        3.2.5 关于等效单质点化第29-30页
    3.3 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第30-31页
        3.3.1 值对需求曲线的影响第30页
        3.3.2 值对需求曲线的影响第30-31页
    3.4 小结第31-32页
4 影响侧推曲线的因素分析第32-49页
    4.1 引言第32页
    4.2 算例选择及设计第32-34页
        4.2.1 结构形式的选择第32页
        4.2.2 算例设计第32-33页
        4.2.3 算例第33-34页
    4.3 水平加载模式和构件恢复力骨架模型对侧推曲线的影响分析第34-42页
        4.3.1 分析程序介绍第34页
        4.3.2 用于分析的影响因素第34-36页
        4.3.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6-42页
    4.4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第42-45页
    4.5 P-Δ效应的影响程度第45-48页
        4.5.1 矩阵刚度法第45-46页
        4.5.2 P-Δ效应的层增大系数法的应用第46-48页
    4.6 小结第48-49页
5 能力-需求曲线法的改进及算例分析第49-62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对ATC-40B方法的改进第49-50页
    5.3 算例分析第50-51页
        5.3.1 分析目的及方法第50页
        5.3.2 分析程序第50页
        5.3.3 参数选择第50-51页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1-58页
        5.4.1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第51-52页
        5.4.2 图形对比分析第52-56页
        5.4.3 数据对比分析第56-58页
    5.5 两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第58-59页
    5.6 对两种方法之间关系的算例验证第59-61页
    5.7 小结第61-62页
6 结语第62-72页
    6.1 本文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第62-63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63-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逻辑语义分析
下一篇:基于Simulink的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