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以束鹿西斜坡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3页 |
1.1 选题来源、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油气成藏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26页 |
1.2.1 研究方法、手段及发展趋势 | 第12-18页 |
1.2.2 断陷盆地缓坡带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3 束鹿西斜坡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3-2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4.2 技术方法 | 第2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9-30页 |
1.6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30-33页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33-39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4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34-36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6-37页 |
2.4 勘探开发现状 | 第37-39页 |
第3章 地质特征 | 第39-68页 |
3.1 构造特征 | 第39-48页 |
3.1.1 束鹿西斜坡区带划分 | 第39-40页 |
3.1.2 斜坡基本构造特征 | 第40-45页 |
3.1.3 断裂系统展布特征 | 第45-46页 |
3.1.4 构造演化分析 | 第46-48页 |
3.2 沉积特征 | 第48-63页 |
3.2.1 层序格架建立 | 第48-51页 |
3.2.2 物源分析 | 第51-52页 |
3.2.3 沉积特征 | 第52-57页 |
3.2.4 沉积体系展布 | 第57-63页 |
3.3 控砂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第4章 成藏条件分析 | 第68-102页 |
4.1 烃源岩展布特征 | 第68-79页 |
4.1.1 烃源岩有机质地化特征 | 第68-71页 |
4.1.2 烃源岩展布特征 | 第71-78页 |
4.1.3 烃源岩生烃演化分析 | 第78-79页 |
4.2 储层、盖层特征分析 | 第79-86页 |
4.2.1 储集体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4.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80-81页 |
4.2.3 成岩作用及其演化阶段 | 第81-82页 |
4.2.4 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82-86页 |
4.2.5 盖层分布特征 | 第86页 |
4.3 储、盖组合特征 | 第86-87页 |
4.4 油源对比 | 第87-92页 |
4.4.1 原油性质 | 第88页 |
4.4.2 油源对比 | 第88-92页 |
4.5 油气运移动力与输导体系特征 | 第92-102页 |
4.5.1 油气运移动力分析 | 第93-96页 |
4.5.2 油气输导体系分析 | 第96-102页 |
第5章 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 | 第102-112页 |
5.1 油藏类型 | 第102-104页 |
5.1.1 油藏分类 | 第102-103页 |
5.1.2 油藏类型 | 第103-104页 |
5.2 油藏分布 | 第104-107页 |
5.2.1 平面分布特征 | 第104-105页 |
5.2.2 纵向分布特征 | 第105-107页 |
5.3 成藏模式 | 第107-112页 |
5.3.1 成藏期次 | 第107页 |
5.3.2 成藏模式 | 第107-112页 |
第6章 油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预测 | 第112-128页 |
6.1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12-122页 |
6.1.1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12-114页 |
6.1.2 有效圈闭 | 第114页 |
6.1.3 油气运聚 | 第114-122页 |
6.2 油气富集规律 | 第122-124页 |
6.3 有利区带预测 | 第124-127页 |
6.4 预测结果评价 | 第127-128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128-132页 |
7.1 结论 | 第128页 |
7.2 认识 | 第128-131页 |
7.3 建议与讨论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个人简介 | 第14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