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非共沸工质介绍 | 第8-12页 |
1.2.1 非共沸工质的温度滑移特性 | 第8-10页 |
1.2.2 非共沸工质的温度与焓非线性关系特性 | 第10-12页 |
1.2.3 非共沸工质的组分迁移特性 | 第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介绍 | 第14-20页 |
2.1 实验流体和工质 | 第14页 |
2.2 实验台简介 | 第14-16页 |
2.3 实验原理 | 第16-17页 |
2.4 蒸发器的热平衡度 | 第17-18页 |
2.5 工质在蒸发器中的压降 | 第18-19页 |
2.6 本章 小节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传热窄点或最大传热温差的发生 | 第20-32页 |
3.1 理论预测 | 第20-26页 |
3.1.1 传热窄点发生的理论预测 | 第21-23页 |
3.1.2 最大传热温差的理论预测 | 第23-25页 |
3.1.3 最大传热温差和传热窄点同时发生的理论预测 | 第25-26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3.2.1 传热窄点的发生 | 第26-27页 |
3.2.2 最大传热温差的发生 | 第27-28页 |
3.3 实验结论对比理论计算 | 第28-31页 |
3.3.1 传热窄点的发生 | 第28-30页 |
3.3.2 最大传热温差的发生 | 第30-31页 |
3.4 本章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传热窄点和最大传热温差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32-40页 |
4.1 传热窄点发生位置的影响因素 | 第32-38页 |
4.1.1 换热流体的综合影响 | 第32-35页 |
4.1.2 换热流体在蒸发器进口的温度 | 第35-36页 |
4.1.3 换热流量的流量 | 第36-37页 |
4.1.4 工质的流量 | 第37-38页 |
4.2 最大传热温差发生位置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4.2.1 换热流体在蒸发器进口的温度 | 第38-39页 |
4.3 本章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非共沸工质气液平衡相中的组分分析 | 第40-48页 |
5.1 测试系统 | 第40-41页 |
5.2 测试步骤 | 第41页 |
5.3 气液平衡态组分含量的理论计算 | 第41-42页 |
5.4 非共沸工质组分相对含量的计算结果 | 第42-43页 |
5.5 非共沸工质组分相对含量的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5.5.1 气相色谱条件 | 第43页 |
5.5.2 测试结果 | 第43-46页 |
5.5.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 | 第46-47页 |
5.6 本章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6.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49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49-50页 |
符号表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