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厂论文--工厂设备及安装论文

基于刚体模型组合偏差建模的薄板件夹具定位方案优化设计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1 车身尺寸偏差控制的发展历程第12-14页
        1.2.2 装配偏差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3 夹具评价及优化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4 需要解决的问题第20-21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夹具确定性定位方案优化设计第22-34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夹具确定性定位方案定量评价第22-29页
        2.2.1 确定性定位夹具偏差模型第22-26页
        2.2.2 夹具定位方案的稳定性参数第26-29页
    2.3 夹具确定性定位方案优化设计第29-31页
        2.3.1 面向偏差控制目标的定位点搜索算法第29-30页
        2.3.2 定位点搜索算法实现步骤第30-31页
    2.4 仪表板定位方案设计实例第31-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过定位薄板件刚体模型组合偏差建模第34-46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薄板件的N-2-1 定位原理第34-36页
    3.3 过定位薄板件的刚体模型分块第36-41页
        3.3.1 过定位薄板件定位特征第36-37页
        3.3.2 刚体模型分块及其应用范围第37-39页
        3.3.3 刚体模型分块间偏差影响关系第39-40页
        3.3.4 夹头夹持顺序对刚体模型分块的影响第40-41页
    3.4 刚体模型组合偏差建模第41-45页
        3.4.1 刚体模型分块方法第42-43页
        3.4.2 刚体模型组合偏差模型第43-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刚体模型组合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第46-59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有限元偏差计算方法与流程第46-47页
    4.3 两种偏差计算方法的比较第47-54页
        4.3.1 过定位柔性薄板装配体第47-49页
        4.3.2 基于刚体模型假设的偏差计算第49-50页
        4.3.3 基于柔性变形的有限元偏差计算第50-52页
        4.3.4 偏差计算结果比较第52-54页
    4.4 薄板件相关属性的不同对计算准确性的影响第54-57页
        4.4.1 不同材料的对比第54-55页
        4.4.2 不同厚度的对比第55页
        4.4.3 不同定位点数目的对比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过定位夹具夹持顺序优化设计第59-73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定位、夹持方式对零件偏差的影响第59-64页
        5.2.1 夹头的功效分析第60-61页
        5.2.2 定位方式第61-64页
    5.3 夹持顺序优化模型第64-70页
        5.3.1 夹持顺序优化模型第65-66页
        5.3.2 基于启发式搜索的优化方法第66-70页
    5.4 应用算例第70-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前部车身定位方案优化设计实例第73-86页
    6.1 引言第73页
    6.2 前部车身需求分析第73-74页
    6.3 可选定位点和测点信息第74-79页
        6.3.1 翼子板可选定位点信息第74-75页
        6.3.2 发动机盖可选定位点信息第75-76页
        6.3.3 前保险杠可选定位点信息第76页
        6.3.4 前大灯可选定位点信息第76-77页
        6.3.5 测点信息第77-79页
    6.4 定位方案优化设计第79-82页
        6.4.1 前部车身已有定位方案第79-80页
        6.4.2 “3-2-1”定位方案的设计第80-82页
        6.4.3 定位点夹持顺序优化设计第82页
    6.5 偏差建模对比分析第82-85页
        6.5.1 关键匹配处偏差影响因素分析第83-84页
        6.5.2 偏差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84-85页
    6.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9页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第86-87页
    7.2 创新点第87页
    7.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致谢第93-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4-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和以太网接口的高速实时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下一篇:可持续施工的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