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 第10页 |
1.2 岩性地层圈闭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1.2.1 岩性地层圈闭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岩性地层圈闭评价预测方法 | 第12-15页 |
1.3 项目概况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1.5 课题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7-19页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地构造演化 | 第21-2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1-24页 |
2.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1-23页 |
2.2.2 区域构造格局特点 | 第23-24页 |
2.3 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 第24-27页 |
2.3.1 断裂特征 | 第24页 |
2.3.2 盆地构造演化 | 第24-27页 |
第3章 层序及沉积体系 | 第27-38页 |
3.1 层序发育特征 | 第27-32页 |
3.1.1 层序划分方案 | 第27页 |
3.1.2 层序发育模式和分布特征 | 第27-32页 |
3.2 沉积体系类型及层序内的展布 | 第32-38页 |
3.2.1 沉积体系类型 | 第32-35页 |
3.2.2 沉积体系在层序中的展布 | 第35-38页 |
第4章 滩海地区古近系储层特征 | 第38-64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8-39页 |
4.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9-44页 |
4.2.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9页 |
4.2.2 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 第39-44页 |
4.3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44-48页 |
4.3.1 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44-46页 |
4.3.2 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演化 | 第46页 |
4.3.3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 层序地层格架中储层发育规律 | 第48-59页 |
4.4.1 基准面旋回对砂体纵向展布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2 基准面旋回对砂体横向展布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3 基准面旋回控制 A/S 比值及 A/S 比值控制砂体储层物性 | 第51-55页 |
4.4.4 单井储层评价 | 第55-59页 |
4.5 储层分布与评价 | 第59-64页 |
4.5.1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 第59页 |
4.5.2 储层分类与评价 | 第59-64页 |
第5章 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条件 | 第64-81页 |
5.1 层序地层格架中砂体类型 | 第64-66页 |
5.2 坡折带及其对不同成因砂体的控制 | 第66-69页 |
5.2.1 构造坡折带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 第67-68页 |
5.2.2 沉积坡折带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68-69页 |
5.3 岩性地层圈闭的主要类型 | 第69-74页 |
5.4 层序地层格架中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特征与模式 | 第74-81页 |
第6章 岩性地层圈闭的识别与预测 | 第81-138页 |
6.1 测井储层识别与评价 | 第81-86页 |
6.1.1 四性关系分析 | 第81-85页 |
6.1.2 测井储层解释 | 第85-86页 |
6.2 多属性储层识别与区带预测 | 第86-109页 |
6.2.1 西部地震属性分析与区带预测 | 第86-98页 |
6.2.2 东部地震属性分析与区域预测 | 第98-109页 |
6.3 重点区带储层反演与评价 | 第109-121页 |
6.3.1 葫芦岛-笔架岭东斜坡区 | 第109-112页 |
6.3.2 仙鹤地区 | 第112-114页 |
6.3.3 东部凹陷地区 | 第114-121页 |
6.4 有利岩性地层圈闭的识别 | 第121-138页 |
6.4.1 西部 | 第121-129页 |
6.4.2 东部 | 第129-138页 |
第7章 典型岩性地层圈闭的描述与评价 | 第138-155页 |
7.1 岭南斜坡带 | 第138-146页 |
7.1.1 沙二段 | 第138-141页 |
7.1.2 沙一段 | 第141-144页 |
7.1.3 东三段下 | 第144-145页 |
7.1.4 东三段上 | 第145-146页 |
7.2 东部凹陷 | 第146-155页 |
7.2.1 沙一二段 | 第147-149页 |
7.2.2 东三段下 | 第149-150页 |
7.2.3 东三段上 | 第150-152页 |
7.2.4 东二段下 | 第152-153页 |
7.2.5 东二段上 | 第153-155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2页 |
附录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