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3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1.3.1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3.2 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3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6-2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9页 |
2.1 产权理论 | 第29-32页 |
2.1.1 产权的定义 | 第29页 |
2.1.2 产权的基本属性 | 第29-30页 |
2.1.3 产权的功能 | 第30-32页 |
2.2 契约理论 | 第32-33页 |
2.2.1 契约的定义 | 第32页 |
2.2.2 契约的不完全性 | 第32-33页 |
2.2.3 不完全契约的原阕 | 第33页 |
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3-35页 |
2.3.1 交易成本的概念 | 第33页 |
2.3.2 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 | 第33-35页 |
2.3.3 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思路 | 第35页 |
2.4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5-37页 |
2.4.1 制度和制度变迁 | 第35-36页 |
2.4.2 制度变迁的主体 | 第36页 |
2.4.3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 第36-37页 |
2.5 金融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 | 第37-39页 |
第3章 房地产金融创新概述 | 第39-55页 |
3.1 房地产金融及相关概念 | 第39-40页 |
3.1.1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系 | 第39-40页 |
3.1.2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内涵 | 第40页 |
3.2 房地产金融工具的创新 | 第40-47页 |
3.2.1 新的房地产金融工具不断出现 | 第41-43页 |
3.2.2 房地产金融工具创新的特点 | 第43-45页 |
3.2.3 房地产金融工具创新的趋势 | 第45-47页 |
3.3 房地产金融组织的创新 | 第47-49页 |
3.3.1 出现多种类型的新型房地产金融机构 | 第47-49页 |
3.3.2 房地产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 第49页 |
3.3.3 金融机构间业务关联的不断加强 | 第49页 |
3.4 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创新 | 第49-54页 |
3.4.1 监管法规的创新 | 第50-52页 |
3.4.2 监管技术的改进 | 第52页 |
3.4.3 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房地产金融工具创新的制度分析 | 第55-68页 |
4.1 房地产金融工具创新的契约性 | 第55-56页 |
4.1.1 金融工具的本质 | 第55页 |
4.1.2 房地产金融工具创新 | 第55-56页 |
4.2 房地产金融工具交易关系的治理问题 | 第56-59页 |
4.2.1 创新工具治理结构的非稳定性 | 第56-57页 |
4.2.2 创新交易合同的不完全性 | 第57-58页 |
4.2.3 创新交易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58-59页 |
4.3 房地产金融工具创新的博弈分析 | 第59-66页 |
4.3.1 基本假设 | 第59-60页 |
4.3.2 串谋博弈模型的分析 | 第60-63页 |
4.3.3 监管机制的设计 | 第6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房地产金融组织创新的制度分析 | 第68-80页 |
5.1 房地产金融组织创新的契约性 | 第68-69页 |
5.1.1 金融组织的契约本质 | 第68-69页 |
5.1.2 房地产金融组织创新的契约性 | 第69页 |
5.2 房地产金融组织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69-73页 |
5.2.1 新型房地产金融组织内部的利益协调问题 | 第70-71页 |
5.2.2 房地产金融组织与业务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 | 第71-72页 |
5.2.3 房地产金融组织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 | 第72-73页 |
5.3 房地产金融组织创新的道德风险模型 | 第73-78页 |
5.3.1 基本假设 | 第74-75页 |
5.3.2 模型的构建 | 第75页 |
5.3.3 道德风险模型的分析 | 第75-78页 |
5.3.4 模型的结论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的制度分析 | 第80-90页 |
6.1 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创新 | 第80-82页 |
6.1.1 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制度内涵 | 第80-81页 |
6.1.2 金融监管创新的主体 | 第81页 |
6.1.3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第81-82页 |
6.2 需求拉动下的金融监管创新 | 第82-83页 |
6.3 供给推动下的金融监管创新 | 第83-84页 |
6.4 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的博弈 | 第84-89页 |
6.4.1 基本假设 | 第84-85页 |
6.4.2 模型的构建 | 第85-86页 |
6.4.3 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 第86-88页 |
6.4.4 模型的结论 | 第88-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7章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90-107页 |
7.1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状 | 第90-98页 |
7.1.1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基本情况 | 第90-96页 |
7.1.2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特点 | 第96-97页 |
7.1.3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97-98页 |
7.2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98-103页 |
7.2.1 金融创新的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 第98-99页 |
7.2.2 原创性创新少,移植性多 | 第99页 |
7.2.3 对房地产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关注不够 | 第99-100页 |
7.2.4 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 | 第100页 |
7.2.5 与房地产金融创新相关的监管法规建设滞后 | 第100-101页 |
7.2.6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101-103页 |
7.3 加强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重要意义 | 第103-106页 |
7.3.1 满足房地产行业的资本需求 | 第103-104页 |
7.3.2 满足购房者的资金需求 | 第104页 |
7.3.3 拓宽社会投资渠道的要求 | 第104-105页 |
7.3.4 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信息流动与价格发现 | 第105页 |
7.3.5 提高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 第105页 |
7.3.6 转移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 第105-10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8章 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制度安排 | 第107-122页 |
8.1 加快房地产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 第107-111页 |
8.1.1 适当放松金融管制 | 第107-108页 |
8.1.2 健全相关监管法规 | 第108-109页 |
8.1.3 转变金融监管模式 | 第109-110页 |
8.1.4 强化金融消费者及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110-111页 |
8.1.5 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机制建设 | 第111页 |
8.2 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支持体系建设 | 第111-114页 |
8.2.1 加强金融创新配套制度建设 | 第111-113页 |
8.2.2 加强相关中介机构建设 | 第113-114页 |
8.2.3 加强房地产金融机构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 | 第114页 |
8.3 加强金融交易治理机制建设 | 第114-116页 |
8.3.1 强化金融产权制度的建设 | 第114-115页 |
8.3.2 推行金融合约的标准化 | 第115-116页 |
8.4 加强房地产金融的信息管理制度建设 | 第116-118页 |
8.4.1 健全房地产融资者的资信评估体系 | 第116-117页 |
8.4.2 建立金融交易相关信息披露机制 | 第117-118页 |
8.5 完善金融创新参与者的教育体系 | 第118-121页 |
8.5.1 建立金融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 第118-119页 |
8.5.2 加强投资者教育机制的建设 | 第119-121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9.1 本文基本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9.1.1 基本结论 | 第122-123页 |
9.1.2 主要创新点 | 第123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