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论文--唯物辩证法论文

卢卡奇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思想探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对卢卡奇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对卢卡奇辩证法及主体性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创新点第13-14页
第2章 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内涵第14-20页
    2.1 历史背景第14-15页
        2.1.1 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教训第14页
        2.1.2 与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对抗第14-15页
    2.2 思想来源第15-17页
        2.2.1 黑格尔哲学的渊源性第15-16页
        2.2.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影响第16-17页
    2.3 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7-20页
        2.3.1 总体性的辩证法第17-18页
        2.3.2 主客体相互作用与统一第18-20页
第3章 卢卡奇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意蕴第20-29页
    3.1 总体性-人存在的本质特征第20-21页
    3.2 对“物化”的批判第21-25页
        3.2.1 “物化”的内涵第21页
        3.2.2 物化的本质特征及表现第21-23页
        3.2.3 物化意识的形成及深化第23-24页
        3.2.4 物化的扬弃第24-25页
    3.3 人的主体性的寻回第25-29页
        3.3.1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意识第25-26页
        3.3.2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转变第26-27页
        3.3.3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第27-28页
        3.3.4 总体性的人的重建第28-29页
第4章 卢卡奇辩证法中主体性思想的评价第29-35页
    4.1 积极影响第29-32页
        4.1.1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第29-30页
        4.1.2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第30-31页
        4.1.3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31页
        4.1.4 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31-32页
    4.2 理论局限第32-35页
        4.2.1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误解第32-33页
        4.2.2 导致唯心主义倾向第33-35页
第5章 结论第35-37页
    5.1 对卢卡奇辩证法中的主体性思想阐释第35页
    5.2 对卢卡奇辩证法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分析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致谢第40-41页
作者简介第4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越谅解备忘录》对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启示
下一篇:“‘彭城书派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