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可靠性综合控制的冗余以太网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2 以太网概述 | 第15-18页 |
1.2.1 以太网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2.2 以太网技术的优点 | 第16-17页 |
1.2.3 以太网可靠性问题 | 第17-18页 |
1.3 以太网增强协议介绍 | 第18-21页 |
1.3.1 生成树协议 | 第18-19页 |
1.3.2 SPB 协议 | 第19-20页 |
1.3.3 AFDX 协议 | 第20-21页 |
1.4 冗余以太网概述 | 第21-23页 |
1.4.1 冗余以太网的提出 | 第21页 |
1.4.2 冗余以太网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1.5 论文课题来源及工作内容 | 第23-24页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冗余以太网络系统架构及功能设计 | 第25-4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冗余以太网技术分析 | 第25-31页 |
2.2.1 TCP/IP 协议简介 | 第25-29页 |
2.2.2 总线型冗余以太网 | 第29-30页 |
2.2.3 自愈式冗余以太网 | 第30页 |
2.2.4 交换式冗余以太网 | 第30-31页 |
2.3 冗余以太网络系统架构设计 | 第31-35页 |
2.3.1 网络拓扑结构 | 第31-33页 |
2.3.2 冗余处理层 | 第33-34页 |
2.3.3 数据包格式 | 第34-35页 |
2.4 冗余以太网络数据传输方式 | 第35-41页 |
2.4.1 冗余网络数据传输详细设计 | 第35-39页 |
2.4.2 冗余网络数据传输模块结构 | 第39-41页 |
2.5 冗余以太网络故障自诊断方式 | 第41-44页 |
2.5.1 冗余网络故障自诊断详细设计 | 第42-43页 |
2.5.2 冗余网络故障自诊断模块结构 | 第43-44页 |
2.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高可靠性冗余以太网络控制软件设计 | 第45-54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软件功能描述 | 第45-47页 |
3.2.1 软件对网络的控制 | 第45-46页 |
3.2.2 软件对网络的诊断 | 第46-47页 |
3.3 软件界面设计 | 第47-53页 |
3.3.1 软件主界面设计 | 第48-49页 |
3.3.2 软件控制界面设计 | 第49-50页 |
3.3.3 网络信息查询界面 | 第50-51页 |
3.3.4 诊断界面设计 | 第51-52页 |
3.3.5 系统日志界面设计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高可靠冗余以太网络控制软件的实现 | 第54-71页 |
4.1 软件对网络控制的实现 | 第54-62页 |
4.1.1 软件控制接口 | 第54-58页 |
4.1.2 网络控制的实现 | 第58-62页 |
4.2 软件对网络故障自诊断的实现 | 第62-70页 |
4.2.1 软件诊断接口 | 第62-66页 |
4.2.2 网络故障自诊断实现 | 第66-70页 |
4.3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高可靠综合控制冗余以太网测试与验证 | 第71-89页 |
5.1 网络平台搭建 | 第71-73页 |
5.2 基于冗余以太网的软件测试 | 第73-88页 |
5.2.1 软件测试方法 | 第73-74页 |
5.2.2 软件控制模块功能性测试 | 第74-79页 |
5.2.3 软件控制模块结构性测试 | 第79-81页 |
5.2.4 软件故障自诊断模块功能性测试 | 第81-83页 |
5.2.5 网络可靠性测试 | 第83-86页 |
5.2.6 与传统以太网兼容性测试 | 第86-88页 |
5.3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总结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