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光伏发电系统的简介 | 第12-13页 |
1.3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 | 第13-15页 |
1.3.1 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结构 | 第14页 |
1.3.2 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结构 | 第14-15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第15-1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逆变器性能指标 | 第16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光伏升压DC-DC变换器研究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光伏发电系统DC-DC变换电路的选择 | 第18页 |
2.3 Boost电路的改进 | 第18-27页 |
2.3.1. 软开关的概述 | 第19页 |
2.3.2 基本的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 | 第19-22页 |
2.3.3 改进的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 | 第22-27页 |
2.4 DC-DC主电路参数的选择 | 第27-30页 |
2.5 改进的零电压转换器闭环仿真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光伏电池特性与MPPT算法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光伏阵列的建模与工程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3.2.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3.2.2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工程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3.3 光伏电池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3.3.1 基于S函数的光伏电池模型 | 第34-35页 |
3.3.2 光伏电池的电气特性仿真 | 第35-37页 |
3.4 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的研究 | 第37-48页 |
3.4.1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概念与原理 | 第37-39页 |
3.4.2 扰动观察法 | 第39-42页 |
3.4.3 变步长扰动观察法 | 第42-43页 |
3.4.4 滞环比较法 | 第43-45页 |
3.4.5 本文采用的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及其仿真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光伏升压DC-DC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48-60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第48-49页 |
4.3 DC-DC主回路设计 | 第49-50页 |
4.4 Boost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50-51页 |
4.5 系统检测与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51-54页 |
4.5.1 输入电流采样电路和过流保护电路 | 第51-52页 |
4.5.2 输入电压检测电路及保护电路 | 第52-53页 |
4.5.3 温度检测电路 | 第53-54页 |
4.6 系统供电电路设计 | 第54-58页 |
4.6.1 反激式开关电源工作原理 | 第54-55页 |
4.6.2 反激式开关电源关键点设计 | 第55-56页 |
4.6.3 PWM控制器UC2844概述 | 第56页 |
4.6.4 反激式开关电源调试波形 | 第56-57页 |
4.6.5 控制器供电电路设计 | 第57-58页 |
4.7 显示及通讯电路的设计 | 第58-60页 |
4.7.1 系统显示电路的设计 | 第58-59页 |
4.7.2 通讯电路设计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光伏系统DC-DC变换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0-69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DSP中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60-64页 |
5.2.1 AD采样滤波算法 | 第61页 |
5.2.2 MPPT及PID控制程序 | 第61-63页 |
5.2.3 Boost软启动程序 | 第63-64页 |
5.2.4 通信协议设计 | 第64页 |
5.3 CPLD软件部分实现功能 | 第64-69页 |
5.3.1 软开关驱动信号产生 | 第64-65页 |
5.3.2 软开关驱动波形纠错 | 第65-66页 |
5.3.3 Boost软开关调试波形 | 第66-67页 |
5.3.4 系统故障软件保护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附录 硬件平台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