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对公诉刑案中被告人最后陈述“遇冷”的思考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8-10页
一、公诉刑案被告人后陈述权的理论基础第10-13页
    (一)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概念第10页
    (二)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特征第10-13页
二、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的功能与价值第13-18页
    (一)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程序符号外化下的权利标记第13-14页
    (二)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程序正当化的必然要求第14-15页
    (三)被告人最后陈述:实体公正的补强路径第15-16页
    (四)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发挥宣教功能的重要场域第16-18页
三、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现状的检视第18-22页
    (一)话权失声,权利行使消极现象普遍第18-19页
    (二)话权失衡,权利表达分布不均第19-20页
    (三)话权失当,不合理陈述屡有出现第20页
    (四)话权失痕,权利表达缺乏完整的文本体现第20-21页
    (五)话权越界,与法庭辩论程序混同第21-22页
四、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的困境之源第22-26页
    (一)理念“偏差”:最后陈述“可有可无”第22-23页
    (二)定罪量刑程序模式的影响第23页
    (三)法规缺位,制度设计趋于形式化第23-25页
    (四)是制度特质:掣肘“听者”与“述者”热情第25页
    (五)主体能力羁绊:陈述效果差强人意第25-26页
五、消弥公诉刑案被告人最后陈述虚化的思路建议第26-32页
    (一)配套归位——外部环境的的修复第26-28页
    (二)制度就位——内部操作规则的完善第28-30页
    (三)在特殊主体上陈述规则第30-32页
结语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致谢第35-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适应性研究--以闽江下游木帆社区为例
下一篇:检察机关在刑事错案申诉程序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