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一) 中国政治/外交话语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二) 中国—东盟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5-2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28-30页 |
第一章 国际关系的话语(语言)研究 | 第30-45页 |
一、概念辨析 | 第30-33页 |
二、建构主义 | 第33-37页 |
(一) 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思想 | 第34-35页 |
(二) 国际关系的语言视角 | 第35-37页 |
三、话语分析 | 第37-39页 |
四、语言元功能 | 第39-41页 |
五、理论分析框架 | 第41-45页 |
第二章 “革命”为导向的外交话语(1949—1978) | 第45-64页 |
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外交话语的阶段划分 | 第45-47页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47-51页 |
(一) 国际形势的影响 | 第47-48页 |
(二) 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 | 第48-51页 |
三、充满“革命”的外交话语 | 第51-55页 |
(一) “一边倒”政策 | 第51-52页 |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 第52-54页 |
(三) “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及“三个世界” | 第54-55页 |
四、“斗争性”在中国对东盟的外交话语中的体现 | 第55-58页 |
(一)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对东盟的外交话语 | 第55-57页 |
(二) 中国反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话语 | 第57-58页 |
五、外交话语效果:从引起东盟焦虑到趋向缓和 | 第58-62页 |
(一) “斗争”话语导致东盟国家疑虑 | 第59-60页 |
(二) 华人问题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三) 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建交 | 第61-62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话语(1979—1990) | 第64-80页 |
一、本阶段外交话语发展脉络 | 第64-65页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65-67页 |
(一) 地区形势的发展 | 第65页 |
(二) 中国对战争的认知发生改变 | 第65-66页 |
(三) 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需要 | 第66-67页 |
三、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话语 | 第67-71页 |
四、中国对东盟释放善意、消除疑虑的外交话语 | 第71-73页 |
(一) “睦邻友好”的外交话语 | 第71-72页 |
(二) 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的话语 | 第72页 |
(三) 中国消除东盟疑虑的话语和行动 | 第72-73页 |
五、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和观念的差距 | 第73-79页 |
(一) 中国与东盟在柬埔寨问题上的不同出发点 | 第73-75页 |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的加强 | 第75-78页 |
(三) 中国与东盟观念上的差距 | 第78-79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建立信任”的外交话语(1991—1999年) | 第80-100页 |
一、外交话语的发展脉络 | 第80-81页 |
二、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81-83页 |
(一) 国际形势因素:冷战的结束 | 第81页 |
(二) 地区层面:东盟对中国的“综合性接触” | 第81-83页 |
三、外交话语的体现 | 第83-86页 |
(一) 世界多极化的话语 | 第83-85页 |
(二)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 第85-86页 |
(三) “睦邻友好政策”的话语及“搁置”政策 | 第86页 |
四、中国与东盟多边框架下的互动 | 第86-93页 |
(一) 合作伊始 | 第86-88页 |
(二) 中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 | 第88-90页 |
(三) 中国倡导与东盟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 第90-92页 |
(四) 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 第92-93页 |
五、东盟对“中国威胁论”的态度 | 第93-95页 |
(一) “中国威胁论” | 第93-94页 |
(二) 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政策考量 | 第94-95页 |
六、中国与东盟之间信任的建立 | 第95-98页 |
(一) 信任的概念 | 第95-96页 |
(二) 信任与合作 | 第96-97页 |
(三) 中国与东盟信任建立的机制 | 第97-98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和平”的外交话语(2000—2011年) | 第100-118页 |
一、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发展脉络 | 第100-101页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因素 | 第101-104页 |
(一) 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态度以及自身定位的改变 | 第102-103页 |
(二) 中国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要求 | 第103-104页 |
三、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发展 | 第104-110页 |
(一) 挑战国际秩序话语的消失 | 第104-105页 |
(二) “和平发展”话语的产生 | 第105-110页 |
四、地区规范的建立 | 第110-114页 |
(一) 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 第110-111页 |
(二) 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 第111-112页 |
(三) 意义 | 第112-114页 |
五、中国对东盟外交话语的效果 | 第114-116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共同命运”的外交话语(2012年-) | 第118-139页 |
一、本阶段外交话语的发展脉络 | 第118页 |
二、本阶段外交话语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18-121页 |
(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 第118-119页 |
(二) 道德观念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三) 美国卷入南海争端 | 第120-121页 |
三、强调“积极有为”的外交话语 | 第121-126页 |
(一) 从“韬光养晦”到“积极有为”的外交话语 | 第121-124页 |
(二)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话语及新理念 | 第124-126页 |
四、合作与斗争并存的外交话语 | 第126-134页 |
(一) 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话语 | 第126-129页 |
(二) 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话语 | 第129-134页 |
五、东盟对中国的矛盾心理 | 第134-137页 |
(一) 东盟对中国依赖和担心并存 | 第134-135页 |
(二) 东盟对中国的观念 | 第135-137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结论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