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二十世纪泰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泰华文学概况第19-35页
    2.1 泰华文学的发生发展背景第20-27页
        2.1.1 华文教育对泰华文学兴起的作用第20-22页
        2.1.2 华文报业繁荣对泰华文学的影响第22-24页
        2.1.3 中国文学对泰华文学发生的影响第24-27页
    2.2 泰华文学的发展阶段第27-35页
        2.2.1 华侨文学时期第28-30页
        2.2.2 华人文学时期第30-33页
        2.2.3 新世纪时期第33-35页
第三章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性作家及文集出版情况第35-54页
    3.1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性作家第35-50页
        3.1.1 华侨文学时期:林蝶衣、张海鸥第35-41页
        3.1.2 华人文学时期:司马攻、倪长游第41-46页
        3.1.3 其他代表性作家:巴尔、年腊梅第46-50页
    3.2 泰华现实主义文集出版概况第50-54页
第四章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内涵第54-83页
    4.1 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第54-59页
        4.1.1 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第54-58页
        4.1.2 反映越战等其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第58-59页
    4.2 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第59-64页
        4.2.1 传统的小人物形象第60-61页
        4.2.2 具有人格尊严、反抗精神的小人物形象第61-64页
    4.3 道德视角下的大众文化批判第64-70页
    4.4 见证泰华商业社会的历程与万象第70-78页
        4.4.1 从底层到崛起第70-72页
        4.4.2 华商崛起的另一面第72-76页
        4.4.3 经济危机下华人剪影第76-78页
    4.5 关注政治并表达政治诉求第78-80页
    4.6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第80-83页
第五章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第83-109页
    5.1 打上民族主义烙印的身份认同第83-87页
    5.2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的宗教气质第87-96页
        5.2.1 华人宗教特征第87-90页
        5.2.2 泰国佛教特征第90-93页
        5.2.3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宗教另一面第93-96页
    5.3 “寻根”中体现出的强烈中国意识第96-102页
        5.3.1 通过回忆祖国往事、回国寻亲、回乡祭祖等方式表达“中国心”第97-99页
        5.3.2 通过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意象抒发“中国情”第99-102页
    5.4 原乡文化“最后一代”的焦虑第102-109页
        5.4.1 斯金纳模式——同化论的反映第103-105页
        5.4.2 考福林模式、唐和陈模式等——认同论的反映第105-109页
第六章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与局限第109-126页
    6.1 泰华文学在泰国文学史上地位第109-114页
        6.1.1 泰华文学为何会被泰国文学史忽视第110-112页
        6.1.2 “冲出湄南河”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境第112-114页
    6.2 泰华文学的成就与局限——以小说为例第114-119页
        6.2.1 泰华小说发展情态第115-116页
        6.2.2 泰华小说“短小化”与“碎片化”第116-118页
        6.2.3 对长篇小说的呼唤第118-119页
    6.3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经典化第119-126页
        6.3.1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经典化现状第119-121页
        6.3.2 泰华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之路的挑战第121-126页
结语第126-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中心网络流调度优化研究
下一篇:胎盘PGC-1α启动子DNA甲基化及脐血betatrophin的水平与妊娠期血糖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