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SiC的优良新型可见光响应分解水催化材料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4-16页
2 文献综述第16-39页
    2.1 光催化分解水的发展历程第16页
    2.2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的原理及步骤第16-18页
    2.3 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体系第18-22页
        2.3.1 一步激发光催化体系第18-19页
        2.3.2 Z型光催化反应体系第19-22页
    2.4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种类第22-26页
        2.4.1 TiO_2光催化剂第23-24页
        2.4.2 钛钽铌酸盐光催化剂第24-25页
        2.4.3 氮氧化物第25页
        2.4.4 硫化物第25-26页
    2.5 影响光催化反应效率的因素第26-27页
    2.6 提高半导体催化性能的途径第27-34页
        2.6.1 构建特殊结构的半导体催化剂第27-29页
        2.6.2 石墨烯修饰的半导体催化剂第29-30页
        2.6.3 助催化剂修饰的半导体催化剂第30-34页
        2.6.4 半导体修饰的光催化剂第34页
    2.7 SiC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性质与应用第34-36页
        2.7.1 SiC的性质第34-35页
        2.7.2 SiC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第35页
        2.7.3 SiC在光催化分解水方面的应用第35-36页
    2.8 本工作的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6-39页
3 实验方法第39-49页
    3.1 实验仪器及原理第39-43页
        3.1.1 LabSolar-H_2(Ⅱ)型制氢系统第39-41页
        3.1.2 氙灯光源第41-42页
        3.1.3 气相色谱仪第42-43页
        3.1.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3页
    3.2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第43-49页
        3.2.1 X射线粉末衍射仪第43页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3-44页
        3.2.3 扫描电镜分析第44-45页
        3.2.4 投射电镜分析第45-46页
        3.2.5 拉曼光谱分析第46页
        3.2.6 外光谱分析第46-47页
        3.2.7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47-48页
        3.2.8 光致发光荧光光谱分析第48页
        3.2.9 时间分辨光谱分析第48-49页
4 BiVO_4修饰的SiC复合物的制备及可见光分解水产氧性能第49-60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4.2.1 实验材料第50页
        4.2.2 实验步骤第50-51页
        4.2.3 光催化产氧实验步骤第51页
        4.2.4 产氧性能量子效率的计算方法第51页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1-59页
        4.3.1 催化剂的XRD表征第51-52页
        4.3.2 催化剂的DRS表征第52页
        4.3.3 催化剂的SEM表征第52-53页
        4.3.4 催化剂的TEM及Mapping图表征第53-54页
        4.3.5 催化剂的产氧性能测试第54-55页
        4.3.6 催化剂的PL谱表征第55-56页
        4.3.7 催化剂的TRFS谱表征第56-57页
        4.3.8 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5 SiC/GO/BiVO_4三元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分解水产氧性能第60-70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实验部分第60-62页
        5.2.1 实验材料第60-61页
        5.2.2 实验步骤第61页
        5.2.3 光催化产氧实验步骤第61页
        5.2.4 产氧性能量子效率的计算方法第61-6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2-68页
        5.3.1 催化剂的XRD表征第62页
        5.3.2 催化剂的SEM表征第62-63页
        5.3.3 催化剂的DRS表征第63-64页
        5.3.4 催化剂的产氧性能测试第64-65页
        5.3.5 催化剂的Raman表征第65-66页
        5.3.6 催化剂的PL谱表征第66-67页
        5.3.7 催化剂的TRFS谱表征第67-68页
        5.3.8 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第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6 BiVO_4(QD)定向修饰的SiC催化体系分解水产氧性能第70-80页
    6.1 引言第70-71页
    6.2 实验部分第71-72页
        6.2.1 实验材料第71页
        6.2.2 实验步骤第71页
        6.2.3 光催化分解水产氧活性测试第71-72页
        6.2.4 产氧性能量子效率的计算方法第72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2-78页
        6.3.1 催化剂的制备原理及过程第72-73页
        6.3.2 催化剂的XRD表征第73页
        6.3.3 催化剂的DRS表征第73-74页
        6.3.4 催化剂的SEM、TEM表征第74-75页
        6.3.5 催化剂的产氧性能测试第75-76页
        6.3.6 催化剂的PL谱表征第76-77页
        6.3.7 催化剂的TRFS谱表征第77-78页
        6.3.8 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第78页
    6.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7 贵金属助剂修饰的SiC的分解水产氢性能研究第80-94页
    7.1 引言第80-81页
    7.2 实验部分第81-82页
        7.2.1 实验材料第81页
        7.2.2 实验步骤第81-82页
        7.2.3 光催化产氢实验步骤第82页
        7.2.4 产氢性能量子效率的计算方法第82页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92页
        7.3.1 单金属负载催化剂的XPS表征第82-84页
        7.3.2 单金属负载催化剂的SEM、TEM表征第84-85页
        7.3.3 催化剂的FT-IR、DRS、PL、TRFS表征第85-86页
        7.3.4 催化剂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第86-87页
        7.3.5 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第87-88页
        7.3.6 双金属助剂催化剂的XRD表征第88-89页
        7.3.7 催化剂的XPS表征第89-90页
        7.3.8 催化剂的SEM、TEM、Mapping能谱表征第90-91页
        7.3.9 双助剂催化剂的产氢性能及反应机理第91-92页
    7.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8 金属助剂定向修饰的SiC的分解水催化性能研究第94-107页
    8.1 引言第94-95页
    8.2 实验部分第95-98页
        8.2.1 实验材料第95页
        8.2.2 实验步骤第95-96页
        8.2.3 光催化分解水实验步骤第96页
        8.2.4 催化性能量子效率的计算方法第96-97页
        8.2.5 第一性原理计算第97-98页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8-105页
        8.3.1 第一性原理计算的SiC能带结构第98-99页
        8.3.2 光沉积的反应机理过程第99-100页
        8.3.3 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第100-101页
        8.3.4 催化剂的SEM、TEM表征结果第101-104页
        8.3.5 催化剂的分解水实验结果第104-105页
    8.4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9 以SiC为基的Z型光催化体系全解水性能的研究第107-117页
    9.1 引言第107-108页
    9.2 实验部分第108-109页
        9.2.1 实验材料第108页
        9.2.2 实验步骤第108页
        9.2.3 光催化全解水实验步骤第108-109页
        9.2.4 全解水性能量子效率的计算方法第109页
    9.3 实验结果第109-115页
        9.3.1 催化剂的XRD表征第109页
        9.3.2 催化剂的DRS表征第109-110页
        9.3.3 Pt负载量对全解水体系的影响第110-111页
        9.3.4 反应溶液的pH值对全解水体系的影响第111-112页
        9.3.5 最佳反应条件下Z型体系全解水性能第112页
        9.3.6 氧化还原离子对对体系的影响(反应离子的竞争关系)第112-114页
        9.3.7 催化反应机理第114-115页
    9.4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10 结论第117-121页
    10.1 主要结论第117-119页
    10.2 主要创新点第119-120页
    10.3 不足与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35-14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碳纳米材料的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水热条件下铜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形貌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