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油页岩地表干馏对环境、水体影响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2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46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22-23页 |
2.2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3-38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4-26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6-35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35-38页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8-43页 |
2.3.1 农安县油页岩矿 | 第38-40页 |
2.3.2 扶余市油页岩矿 | 第40-41页 |
2.3.3 桦甸市油页岩矿 | 第41-42页 |
2.3.4 抚顺市油页岩矿 | 第42-43页 |
2.3.5 梅河口市油页岩矿 | 第43页 |
2.4 油页岩与含水层结构关系 | 第43-44页 |
2.4.1 农安县、扶余市油页岩矿区 | 第43-44页 |
2.4.2 桦甸、梅河油页岩矿区 | 第44页 |
2.4.3 抚顺油页岩矿区 | 第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原位开采中污染产物及物性变化研究 | 第46-88页 |
3.1 原位开采向环境中释放的热解油、气、残渣总量研究 | 第46-51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46-47页 |
3.1.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47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3.1.4 实验结果 | 第47-51页 |
3.2 原位开采生成的油、气、残渣 | 第51-54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51页 |
3.2.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5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2.4 实验产物 | 第53-54页 |
3.3 原位开采向环境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种类 | 第54-66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54页 |
3.3.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54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3.3.4 实验结果 | 第55-66页 |
3.4 原位开采对油页岩孔隙度、渗透性影响 | 第66-74页 |
3.4.1 实验目的 | 第66页 |
3.4.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66-67页 |
3.4.3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3.4.4 热解前后残渣孔隙度、渗透性变化 | 第68-74页 |
3.5 原位开采对油页岩微观形态及矿物成分的影响 | 第74-86页 |
3.5.1 实验目的 | 第74页 |
3.5.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74页 |
3.5.3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3.5.4 热解前后残渣微观表面形态变化 | 第75-79页 |
3.5.5 热解前后残渣成分改变 | 第79-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原位开采生成的油、气、残渣对地下水产生的污染研究 | 第88-132页 |
4.1 原位开采生成物质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前置实验 | 第88-89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88页 |
4.1.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88-89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4.2 原位开采生成的油、气、残渣对地下水中有机物的影响 | 第89-104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89页 |
4.2.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89-90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90页 |
4.2.4 实验结果 | 第90-104页 |
4.3 原位开采生成的残渣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影响 | 第104-128页 |
4.3.1 实验目的 | 第104-105页 |
4.3.2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105页 |
4.3.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105-106页 |
4.3.4 实验方法 | 第106-111页 |
4.3.5 实验结果 | 第111-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2页 |
第5章 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地下水化学特征影响分析 | 第132-160页 |
5.1 物源分析 | 第132-136页 |
5.1.1 无机矿物的溶解对酸碱度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5.1.2 无机矿物的溶解对水化学类型、电导率的影响 | 第135页 |
5.1.3 金属硫化物对水中硫化物、硫酸根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5.1.4 无机矿物的溶解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136页 |
5.2 原位开采过程中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途径 | 第136-137页 |
5.3 污染物的释放规律 | 第137-147页 |
5.3.1 硫化物的的释放规律 | 第137-140页 |
5.3.2 硫酸根的的释放规律 | 第140-141页 |
5.3.3 微量元素的释放规律分析 | 第141-147页 |
5.4 原位开采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的影响 | 第147-158页 |
5.4.1 无机物的迁移转化 | 第147-154页 |
5.4.2 有机物的迁移转化 | 第154-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4页 |
6.1 结论 | 第160-162页 |
6.2 展望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3-174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