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2.1 根系生长与环境变化 | 第10-13页 |
1.2.2 根系互作的调控机制 | 第13-15页 |
1.2.3 互作体系根系觅食行为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地上-地下互作对根系生长及其觅食行为的调控 | 第16-18页 |
1.2.5 基于养分觅食机制的根系互作的调控原理 | 第18-21页 |
1.2.6 可持续农业中根系互作的设计与管理 | 第21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玉米根系对磷资源和相邻植物的协同响应及根际调控机制 | 第25-38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3.1.1 试验一 | 第26-28页 |
3.1.2 试验二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3.2.1 不同供磷强度对根系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29-33页 |
3.2.2 局部供磷对根系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不同相邻植物对玉米根系觅食行为的影响 | 第38-50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4.1.2 试验材料和培养 | 第39-41页 |
4.1.3 植物收获及指标测定 | 第41页 |
4.1.4 统计与分析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2.1 根系分布 | 第42-43页 |
4.2.2 养分富集区根系觅食行为 | 第43-46页 |
4.2.3 地上部磷吸收和生物量 | 第46页 |
4.3 讨论 | 第46-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不同互作体系玉米根系生长分布的时空变化 | 第50-60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5.1.2 试验材料与培养 | 第51-52页 |
5.1.3 植物收获与指标测定 | 第52页 |
5.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5.2.1 根系生长分布的时空变化 | 第52-55页 |
5.2.2 地上部磷吸收和生物量 | 第55-57页 |
5.3 讨论 | 第57-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光照强度驱动的地上-地下互作调控玉米高效利用磷资源的机制 | 第60-72页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6.1.1 试验设计 | 第61-62页 |
6.1.2 试验材料与培养 | 第62页 |
6.1.3 植物收获与指标测定 | 第62页 |
6.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6.2.1 资源分配 | 第63-66页 |
6.2.2 根系生长与空间分布 | 第66-68页 |
6.2.3 地上部磷浓度和磷吸收 | 第68-70页 |
6.3 讨论 | 第70-71页 |
6.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综合讨论 | 第72-7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75-76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