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AM 真菌的概况 | 第12-16页 |
| ·AM 真菌的基本结构 | 第12-13页 |
| ·环境条件对 AM 真菌分布的影响 | 第13-15页 |
| ·AM 真菌与植物的生长 | 第15-16页 |
| ·AM 真菌对植物氮素营养的影响 | 第16-19页 |
| ·AM 真菌与氮素营养的吸收 | 第16-17页 |
| ·施氮水平对 AM 真菌接种效应的影响 | 第17页 |
| ·氮素形态对 AM 真菌接种效应的影响 | 第17-18页 |
| ·AM 真菌促进植物对氮吸收的机理 | 第18-19页 |
| ·稳定性同位素~(15)N 在我国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 ·~(15)N 在植物氮素吸收与利用上的应用 | 第20页 |
| ·~(15)N 示踪技术在植物氮素运输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 ·~(15)N 示踪技术在植株体内氮素分配上的应用 | 第21页 |
| ·~(15)N 示踪技术在氮素损失研究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 ·AM 真菌与土壤酶 | 第22-24页 |
| ·土壤酶 | 第22页 |
| ·土壤酶与土壤质量 | 第22页 |
| ·AM 真菌与土壤酶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前言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施氮和接种AM 真菌对刺槐生长及N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26-35页 |
| ·供试材料 | 第26-27页 |
| ·供试土壤 | 第26页 |
| ·供试植物 | 第26-27页 |
| ·供试菌种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 ·AM 真菌菌剂的制备 | 第27页 |
|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 ·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AM 真菌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第27页 |
| ·AM 真菌孢子密度的测定 | 第27页 |
| ·植株生长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8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 ·丙二醛含量(MDA)的测定 | 第28页 |
|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 ·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 ·AM 真菌对不同施氮水平刺槐生长的影响 | 第28-30页 |
| ·AM 真菌对不同施氮量刺槐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 ·AM 真菌对不同施氮量刺槐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氮肥时间对接种 AM 真菌的施刺槐苗生长和根际土壤酶 活性的影响 | 第35-47页 |
| ·供试材料 | 第35-36页 |
| ·供试土壤 | 第35页 |
| ·供试植物 | 第35页 |
| ·供试菌种 | 第35-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 ·AM 菌剂的制备 | 第36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 ·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 ·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 ·施肥和接种AM 真菌后不同时期刺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 ·施肥对不同时期刺槐根系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对刺槐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对刺槐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 ·氮肥和菌根菌对刺槐根际土壤酶的影响 | 第42-4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 ·施肥对不同时期刺槐根系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氮肥和菌根菌对刺槐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对氮肥和菌根菌对刺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施氮和接种AM 真菌对刺槐氮素吸收和利用率的影响 | 第47-53页 |
| ·供试材料 | 第47-48页 |
| ·供试土壤 | 第47-48页 |
| ·供试植物 | 第48页 |
| ·供试菌种 | 第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 ·AM 菌剂的制备 | 第48页 |
|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 ·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 ·~(15)N 丰度的测定 | 第49页 |
| ·总氮的测定 | 第49页 |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刺槐各器官吸收的~(15)N 在植株体内的Ndff % | 第49-50页 |
| ·~(15)N 在植株体内的分配率 | 第50-51页 |
| ·土壤与植株的氮素平衡( %) | 第51-5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 ·施氮和接种AM 真菌对刺槐生长和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53页 |
| ·施氮肥时间对接种 AM 真菌的刺槐苗生长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 ·施氮和接种AM 真菌对刺槐氮素吸收和利用率的影响 | 第53页 |
| ·创新与特色 | 第53-54页 |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 图版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