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述 | 第12-14页 |
1.2.1 抗震概念设计 | 第12-13页 |
1.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1.5 大底盘塔楼结构设计方法概述 | 第16-18页 |
1.5.1 大底盘塔楼结构介绍 | 第16页 |
1.5.2 计算方法 | 第16-18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底盘塔楼结构弹性阶段抗震性能分析 | 第20-52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结构模型概述 | 第20-23页 |
2.3 底部结构刚度参数变化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23-37页 |
2.3.1 底部结构抗侧构件刚度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23-28页 |
2.3.2 底部结构高度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28-33页 |
2.3.3 底部结构抗侧构件线刚度与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关系 | 第33-37页 |
2.4 底部结构其他参数变化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37-45页 |
2.4.1 落地塔楼模型与整体模型对比分析 | 第37-42页 |
2.4.2 塔楼偏置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2.5 弹性阶段抗震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5-51页 |
2.5.1 结构自振周期 | 第46-48页 |
2.5.2 扭转位移比 | 第48-49页 |
2.5.3 弹性层间位移角 | 第49-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大底盘塔楼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 第52-72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结果 | 第52-58页 |
3.2.1 结构性能点 | 第54-55页 |
3.2.2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 第55-56页 |
3.2.3 塑性铰规律 | 第56-57页 |
3.2.4 底盘结构参数变化时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3.3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58-65页 |
3.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8-61页 |
3.3.2 标准模型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3.3.3 底盘结构参数变化时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62-65页 |
3.4 弹塑性阶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65-70页 |
3.4.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65-68页 |
3.4.2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3.4.3 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比 | 第69-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采用隔震技术的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72-94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结构模型概述 | 第72-73页 |
4.3 隔震层设置的位置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3-79页 |
4.3.1 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 | 第74-76页 |
4.3.2 结构的地震反应 | 第76-79页 |
4.4 采用基础隔震时隔震支座刚度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9-84页 |
4.4.1 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 | 第79-81页 |
4.4.2 结构的地震反应 | 第81-84页 |
4.5 采用层间隔震时隔震支座刚度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84-89页 |
4.5.1 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 | 第84-87页 |
4.5.2 结构的地震反应 | 第87-89页 |
4.6 提高地震烈度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加固方法 | 第89-93页 |
4.6.1 提高地震烈度时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90-91页 |
4.6.2 隔震技术的应用 | 第91-9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