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选题旨趣 | 第8-10页 |
一、选题思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王维佛教思想研究 | 第10-11页 |
二、王维禅宗美学思想研究 | 第11-12页 |
三、王维与僧人交往研究 | 第12页 |
四、佛教与王维诗关系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隐居终南在王维一生中所处的地位 | 第17-30页 |
第一节 隐居终南前的经历 | 第17-24页 |
一、早慧的少年 | 第17页 |
二、初入仕途与归隐念头的萌芽 | 第17-20页 |
三、从右拾遗到侍御使 | 第20-22页 |
四、从凉州到巴州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半隐终南生活方式的选择 | 第24-27页 |
一、半隐终南的选择 | 第24-26页 |
二、半隐终南的原因 | 第26-27页 |
第三节 隐居终南与人生归宿 | 第27-30页 |
一、终南山的隐居环境 | 第27-28页 |
二、王维隐居终南的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王维佛教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30-42页 |
第一节 王维佛教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30-37页 |
一、社会环境对王维佛教思想的激发 | 第30-32页 |
二、王维与唐玄宗的关系 | 第32-34页 |
三、王维与唐肃宗的关系 | 第34-35页 |
四、地域文化背景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王维佛教思想形成的家庭与个人背景 | 第37-42页 |
一、家庭背景 | 第37-38页 |
二、个人仕途的曲折 | 第38-42页 |
第四章 王维的佛教交往 | 第42-48页 |
第一节 王维与北宗禅僧的交往 | 第42-45页 |
一、与义福的交往 | 第42-43页 |
二、与普寂的交往 | 第43-44页 |
三、与净觉的交往 | 第44-45页 |
四、与惠澄的交往 | 第45页 |
第二节 王维与南宗禅僧的交往 | 第45-48页 |
一、与神会的交往 | 第45-47页 |
二、与缓公和喀禅师的交往 | 第47页 |
三、王维佛教交往的特点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隐居终南期间王维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的会通 | 第48-54页 |
第一节 王维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的会通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王维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会通 | 第49-51页 |
第三节 王维三教圆融思想及其影响 | 第51-54页 |
第六章 隐居终南期间王维佛教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54-61页 |
第一节 禅悟性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圆融性 | 第55-57页 |
第三节 生活性 | 第57页 |
第四节 地域性 | 第57-59页 |
第五节 审美性 | 第59-61页 |
参考资料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