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及提纲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综述 | 第14-25页 |
·城市群及演化规律 | 第14-17页 |
·城市群的界定 | 第14-15页 |
·城市群的特征 | 第15-16页 |
·城市群的演化规律 | 第16-17页 |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界定 | 第17-19页 |
·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城市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21-2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25-31页 |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25-28页 |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微观机制:要素集聚与扩散 | 第25-26页 |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观机制 | 第26-27页 |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机制:制度创新与改革 | 第27-28页 |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式 | 第28-31页 |
·城市群自组织调控模式 | 第28-29页 |
·产业生态化调控模式 | 第29页 |
·经济区与行政区整合调控模式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陕川渝西三角城市群为例 | 第31-62页 |
·西部地区重点区域规划研究 | 第31-34页 |
·西部地区重点区域规划变迁 | 第31-33页 |
·西三角城市概况 | 第33-34页 |
·西三角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体系的发展比较 | 第34-38页 |
·西三角城市群和三大城市群界定 | 第34页 |
·西三角城市群和三大城市群比较 | 第34-38页 |
·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与城市职能组合分析 | 第38-46页 |
·区位商公式及说明 | 第38-39页 |
·西三角城市群职能组合结构分析 | 第39-43页 |
·西三角城市群城市产业协调发展 | 第43-46页 |
·西三角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分析 | 第46-51页 |
·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倾向度 | 第46-47页 |
·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流研究 | 第47-48页 |
·城市流强度结构 | 第48-51页 |
·西三角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联系强度研究 | 第51-62页 |
·经济联系的概念与模型 | 第51-52页 |
·西三角城市群的对内经济联系分析 | 第52-56页 |
·西三角城市群对外经济联系分析 | 第56-62页 |
第五章 陕川渝西三角城市群构建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 第62-70页 |
·西三角城市群构建的重点任务 | 第62-66页 |
·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结构 | 第62-63页 |
·加快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 第63-64页 |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第64-65页 |
·协调主体功能区的建设 | 第65-66页 |
·西三角城市群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66-70页 |
·明确并协调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体 | 第66-67页 |
·生态环境整治的一体化 | 第67-68页 |
·加强城市群系统的相互作用的通道和载体建设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