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逆变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光伏逆变器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2章 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第15-24页 |
|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 | 第15-19页 |
| 2.1.1 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 | 第15-16页 |
| 2.1.2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电路原理 | 第16-17页 |
| 2.1.3 孤岛检测原理分析 | 第17-19页 |
| 2.2 电能质量指标 | 第19-22页 |
| 2.2.1 稳态电能指标 | 第20-21页 |
| 2.2.2 暂态电能质量指标 | 第21-22页 |
| 2.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电能质量指标测量方法 | 第24-49页 |
| 3.1 电能质量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3.2 电能质量基本电气参数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 3.2.1 有效值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 3.2.2 功率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 3.3 谐波检测方法分析 | 第27-32页 |
| 3.3.1 快速傅里叶变换原理 | 第27-30页 |
| 3.3.2 基于FFT的谐波检测仿真 | 第30-32页 |
| 3.4 频率测量方法分析 | 第32-41页 |
| 3.4.1 基于泰勒展开的周期频率检测算法 | 第33-36页 |
| 3.4.2 基于复数LMS的瞬时频率检测算法 | 第36-41页 |
| 3.5 暂态电能质量分析 | 第41-48页 |
| 3.5.1 小波变换原理 | 第41-43页 |
| 3.5.2 暂态电能质量指标的建模与仿真 | 第43-4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4章 信号采集板块的硬软件设计 | 第49-70页 |
| 4.1 主要方案的选择 | 第49-52页 |
| 4.1.1 检测方案的选择 | 第49页 |
| 4.1.2 传感器的选择 | 第49-51页 |
| 4.1.3 控制器的选择 | 第51页 |
| 4.1.4 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51-52页 |
| 4.2 硬件总体结构 | 第52-53页 |
| 4.3 信号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 4.3.1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第53页 |
| 4.3.2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 4.4 滤波电路设计 | 第54页 |
| 4.5 同步采样电路设计 | 第54-56页 |
| 4.5.1 过零比较电路 | 第55页 |
| 4.5.2 锁相倍频电路 | 第55-56页 |
| 4.6 控制器电路设计 | 第56-61页 |
| 4.6.1 TMS320F2812简介 | 第56-57页 |
| 4.6.2 时钟电路设计 | 第57-58页 |
| 4.6.3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第58页 |
| 4.6.4 通信电路设计 | 第58-60页 |
| 4.6.5 外部存储器扩展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 4.7 电源电路设计 | 第61-62页 |
| 4.8 信号采集板块软件设计 | 第62-69页 |
| 4.8.1 软件设计总体思想 | 第62-63页 |
| 4.8.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第63页 |
| 4.8.3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第63-68页 |
| 4.8.4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第68-69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5章 监测中心软件设计 | 第70-79页 |
| 5.1 LabVIEW简介 | 第70-71页 |
| 5.2 监测中心功能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71-78页 |
| 5.2.1 登录界面设计 | 第72页 |
| 5.2.2 串行通信设计 | 第72-75页 |
| 5.2.3 主界面设计 | 第75-76页 |
| 5.2.4 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 第76-78页 |
| 5.2.5 打印报表方案设计 | 第7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6章 实验测试 | 第79-84页 |
| 6.1 抗干扰措施 | 第79-80页 |
| 6.2 实验测试与误差分析 | 第80-83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7.1 结论 | 第84-85页 |
| 7.2 展望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