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共生视角下昌九一体化发展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及内容结构 | 第10-12页 |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10-11页 |
| 1.3.2 内容结构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的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22页 |
| 2.1 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的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 2.1.1 区域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 2.1.2 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 第15-16页 |
| 2.1.3 区域一体化的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 2.2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2.2.1 区域共生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2.2.2 区域包容性理论 | 第19-20页 |
|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 3 昌九一体化的发展概述 | 第22-28页 |
| 3.1 昌九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 第22-23页 |
| 3.2 昌九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涵 | 第23-25页 |
| 3.3 昌九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25-28页 |
| 3.3.1 打造昌九自由贸易区的需要 | 第25-26页 |
| 3.3.2 推进昌九共生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26页 |
| 3.3.3 实现昌九包容性增长的需要 | 第26-28页 |
| 4 昌九一体化共生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8-36页 |
| 4.1 昌九一体化共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8页 |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 第28-32页 |
| 4.2.1 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 第28-30页 |
|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0-32页 |
| 4.3 昌九一体化共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2-36页 |
| 4.3.1 指标筛选方法—德尔菲法 | 第32-35页 |
| 4.3.2 指标体系确定 | 第35-36页 |
| 5 昌九一体化共生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6-51页 |
| 5.1 共生发展水平各因子现状评价 | 第36-42页 |
| 5.1.1 保障共生现状评价 | 第36页 |
| 5.1.2 共存共生现状评价 | 第36-37页 |
| 5.1.3 生态共生现状评价 | 第37-38页 |
| 5.1.4 发展共生现状评价 | 第38-42页 |
| 5.2 共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42-51页 |
| 6 昌九一体化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6页 |
| 6.1 打造硬件平台,实现发展共生 | 第51-52页 |
| 6.2 统一两地政策,实现保障共生 | 第52-54页 |
| 6.3 加强区域融合,实现生存共生 | 第54-56页 |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6-57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一 2014年一体化共生水平原始数据 | 第61-63页 |
| 附录二 江西、南昌、九江2014年原始数据 | 第63-64页 |
| 附录三 江西、南昌、九江2013年原始数据 | 第64-65页 |
| 附录四 江西、南昌、九江2012年原始数据 | 第65-66页 |
| 附录五 江西、南昌、九江2011年原始数据 | 第66-67页 |
| 附录六 江西、南昌、九江2010年原始数据 | 第67-68页 |
| 附录七 江西、南昌、九江2009年原始数据 | 第68-69页 |
| 附录八 江西、南昌、九江2008年原始数据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