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校正融合与匹配算法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5页 |
1.1.1 图像校正技术 | 第12-13页 |
1.1.2 图像匹配技术 | 第13-14页 |
1.1.3 视频稳像技术 | 第14-15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彩色空间 | 第17-19页 |
2.1.1 RGB模型 | 第17-18页 |
2.1.2 YCb Cr模型 | 第18-19页 |
2.1.3 YUV模型 | 第19页 |
2.1.4 CMYK模型 | 第19页 |
2.2 相关性衡量指标 | 第19-23页 |
2.2.1 向量夹角余弦 | 第20页 |
2.2.2 距离 | 第20-22页 |
2.2.3 皮尔森系数 | 第22页 |
2.2.4 均方误差 | 第22-23页 |
2.3 图像滤波 | 第23-24页 |
2.3.1 空间域滤波 | 第23页 |
2.3.2 频率域滤波 | 第23-24页 |
2.4 融合与匹配 | 第24-28页 |
2.4.1 图像匹配 | 第25页 |
2.4.2 图像融合 | 第25页 |
2.4.3 特征提取 | 第25-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色差校正与融合拼接 | 第29-56页 |
3.1 问题概述 | 第29-30页 |
3.2 色差一致性校正算法 | 第30-35页 |
3.2.1 色差校正思想 | 第30-32页 |
3.2.2 图像色差映射建模 | 第32-33页 |
3.2.3 校正算法 | 第33-35页 |
3.3 消蓝算法 | 第35-41页 |
3.3.1 滤波平滑处理 | 第36-39页 |
3.3.2 消蓝映射建模 | 第39页 |
3.3.3 消蓝校正计算 | 第39-41页 |
3.4 图像几何校正算法 | 第41-45页 |
3.4.1 图像畸变复原 | 第41-42页 |
3.4.2 几何校正建模 | 第42-44页 |
3.4.3 几何校正算法 | 第44-45页 |
3.5 图像融合拼接算法 | 第45-51页 |
3.5.1 边缘特征提取 | 第45-47页 |
3.5.2 匹配计算 | 第47-48页 |
3.5.3 边缘均值融合 | 第48-50页 |
3.5.4 拼接 | 第50页 |
3.5.5 融合拼接算法流程 | 第50-51页 |
3.6 测试与分析 | 第51-55页 |
3.6.1 色差一致性校正 | 第51-52页 |
3.6.2 消蓝 | 第52-53页 |
3.6.3 几何校正 | 第53-54页 |
3.6.4 融合拼接 | 第54-55页 |
3.7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视频场景切换检测 | 第56-78页 |
4.1 特征提取 | 第56-61页 |
4.1.1 灰度直方图 | 第56-57页 |
4.1.2 灰度共生矩阵 | 第57-59页 |
4.1.3 边缘特征提取 | 第59-60页 |
4.1.4 全局对角特征提取 | 第60-61页 |
4.2 相似性计算 | 第61-65页 |
4.2.1 余弦计算 | 第61-63页 |
4.2.2 皮尔森系数及其变化量 | 第63-64页 |
4.2.3 距离 | 第64-65页 |
4.3 分层检测算法 | 第65-70页 |
4.3.1 算法目标 | 第65-66页 |
4.3.2 算法设计 | 第66-69页 |
4.3.3 算法实现 | 第69-70页 |
4.4 测试与分析 | 第70-77页 |
4.4.1 测试集定义 | 第70-74页 |
4.4.2 分层检测过程 | 第74-77页 |
4.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视频稳像算法 | 第78-99页 |
5.1 角点特征提取 | 第78-81页 |
5.1.1 强角点提取 | 第78-79页 |
5.1.2 强角点匹配筛选 | 第79-81页 |
5.2 仿射变换 | 第81-86页 |
5.2.1 全仿射和非全仿射 | 第81-82页 |
5.2.2 仿射变换 | 第82-83页 |
5.2.3 参数的平滑处理 | 第83-86页 |
5.3 自适应边界裁剪 | 第86-91页 |
5.3.1 边缘像素值裁剪 | 第87-88页 |
5.3.2 仿射变换参数裁剪 | 第88-91页 |
5.4 测试与分析 | 第91-97页 |
5.4.1 参数平滑 | 第91-95页 |
5.4.2 自适应裁剪 | 第95-96页 |
5.4.3 稳像效果 | 第96-97页 |
5.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9-10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