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认同与疏离--基于重新部落化理论视角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6页
    一、论文选题及其意义第8-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三、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一)分析思路第14页
        (二)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论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第15-16页
第一章 从部落化文化到非部落化文化——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第16-29页
    一、部落化口语文化的特征第17-22页
        (一)以声觉为基础交流手段第17-19页
        (二)以平衡感知为特点的整体思维第19-22页
    二、非部落化文字文化的特征第22-29页
        (一)以视觉为基础交流手段第22-25页
        (二)以分析序次为特点的理性思维第25-29页
第二章 前互联网时代麦克卢汉眼中的文化问题第29-33页
    一、部落时代的文化问题第29-31页
        (一)固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保守与权威第29-31页
    二、非部落时代的文化问题第31-33页
        (一)人的割裂与理性自大——偏见与傲慢第31-33页
第三章 重新部落化的互联网时代第33-44页
    一、互联网时代重新部落化的特点第33-38页
        (一)作为神经系统延伸的电子技术第33-34页
        (二)以触觉联觉、作为基本形态的新感官平衡第34-35页
        (三)模式识别:不同于部落社会的整体感知第35-36页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化:个人冷漠与社会热忱第36-38页
    二、互联网时代重新部落化的具体表现第38-42页
        (一)互联网运动:以希望对抗恐惧第38-39页
        (二)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疏离:精英与草根第39-40页
        (三)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认同:浅层与深层第40-42页
    三、互联网时代重新部落化悖论第42-44页
        (一)信息交流与技术更新的时代福音第42-43页
        (二)有效沟通与有用信息的无形壁垒第43-44页
第四章 结语:重新部落化与感官透支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时事之议复兴公共精神--《方舟评论》专栏研究
下一篇:同业竞争视野下我国视频网站自制节目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