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0.1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 第10-11页 |
0.1.1 相关概念 | 第10页 |
0.1.2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范畴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1-13页 |
0.2.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2.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3 研究意义、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0.3.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0.3.2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0.3.3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 档案保护学科称谓的变迁 | 第15-20页 |
1.1 档案保护学科的几种称谓 | 第15-17页 |
1.1.1 档案保管技术学 | 第15页 |
1.1.2 档案保护技术学 | 第15-16页 |
1.1.3 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 | 第16-17页 |
1.1.4 其他相关称谓 | 第17页 |
1.2 档案保护学科称谓演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17-20页 |
1.2.1 尊重传统精华 | 第17-18页 |
1.2.2 研究对象不断扩大 | 第18-19页 |
1.2.3 学科视野不断拓展 | 第19-20页 |
2 档案保护学科体系架构的演变 | 第20-26页 |
2.1 档案保护学科体系架构的类别 | 第20-22页 |
2.1.1 基于学科内容的架构法 | 第20-21页 |
2.1.2 基于学科层次的架构法 | 第21-22页 |
2.1.3 基于档案保护职能实现的架构法 | 第22页 |
2.2 学科体系架构演变的规律与原因分析 | 第22-26页 |
2.2.1 从平铺排列到系统性、完整性的演变 | 第23页 |
2.2.2 从稳定发展到呼吁革新的演变 | 第23-26页 |
3 档案保护学科研究内容的逐步拓展和完善 | 第26-39页 |
3.1 保护对象从制成材料耐久性到信息长期可读性 | 第26-30页 |
3.1.1 以纸质档案为核心的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的保护 | 第26-27页 |
3.1.2 将电子档案的保护纳入研究范畴 | 第27-30页 |
3.2 保护方法从技术保护为主到技术与管理并重 | 第30-35页 |
3.2.1 传统档案保护学科偏重对技术的研究 | 第31-33页 |
3.2.2 保护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3.3 保护目的从延长档案材料寿命到信息长期保存 | 第35-39页 |
3.3.1 后端保护思想下的延长档案材料寿命的主要内容 | 第36页 |
3.3.2 数字档案为核心的信息长期保存策略的引入 | 第36-39页 |
4 档案保护学科功能的不断拓展 | 第39-47页 |
4.1 由库房静态管理到全程动态保护 | 第39-40页 |
4.1.1 传统档案的库房静态管理 | 第39页 |
4.1.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下的动态保护 | 第39-40页 |
4.2 助推社会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 第40-47页 |
4.2.1 助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开展 | 第41-43页 |
4.2.2 数字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 第43-47页 |
5 档案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 | 第47-55页 |
5.1 档案保护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分化与整合 | 第47-50页 |
5.1.1 档案保护学科的分化 | 第47-49页 |
5.1.2 档案保护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 第49-50页 |
5.2 论建设与实践工作相结合 | 第50-53页 |
5.2.1 理论研究不断得到重视 | 第50-51页 |
5.2.2 理论指导下档案保护技术的应用推广 | 第51-53页 |
5.3 借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实践推动学科全面发展 | 第53-55页 |
5.3.1 服务社会,成为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参与者 | 第53页 |
5.3.2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学科发展带来的裨益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