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7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3 核心材料解析 | 第9-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媒介环境学概述 | 第13-16页 |
2.1 媒介环境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页 |
2.2 不同时期代表人物与观点 | 第13-15页 |
2.2.1 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 | 第13-14页 |
2.2.2 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 | 第14页 |
2.2.3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 第14-15页 |
2.3 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内涵与思想评价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数字公共艺术 | 第16-26页 |
3.1 数字公共艺术的流变 | 第16-17页 |
3.1.1 数字公共艺术概述 | 第16页 |
3.1.2 传统公共艺术光环没落 | 第16-17页 |
3.1.3 新旧媒介融合─数字公共艺术的兴起 | 第17页 |
3.2 数字公共艺术传播特性 | 第17-21页 |
3.2.1 空间开放性—无限延伸的展示空间 | 第17-18页 |
3.2.2 大众参与性—展示与参与的融合统一 | 第18-19页 |
3.2.3 混合体验性—多重媒介下的感官体验 | 第19-20页 |
3.2.4 题材多样性—更大的题材选择空间 | 第20页 |
3.2.5 自身媒介性─公共空间中的传播媒介 | 第20-21页 |
3.3 作为环境的媒介—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数字公共艺术 | 第21-26页 |
3.3.1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的多感官感知环境 | 第21-24页 |
3.3.2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的符号环境 | 第24页 |
3.3.3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的社会环境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城市中的艺术—数字公共艺术的城市属性 | 第26-33页 |
4.1 城市与公共艺术 | 第26页 |
4.2 数字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属性 | 第26-30页 |
4.2.1 数字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 | 第26-27页 |
4.2.2 数字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 | 第27-28页 |
4.2.3 数字公共艺术的环境属性 | 第28-30页 |
4.3 城市的外显—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的表达 | 第30-33页 |
4.3.1 展现城市本土文化元素 | 第30页 |
4.3.2 公众话语权的体现 | 第30-31页 |
4.3.3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新平台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 第33-43页 |
5.1 数字公共艺术对个体的影响 | 第33-37页 |
5.1.1 虚拟媒介幻象冲击感官 | 第33-34页 |
5.1.2 空间感和距离感的重置 | 第34-35页 |
5.1.3 感官娱乐与浅性思考 | 第35-36页 |
5.1.4 信息分享与互动交流 | 第36-37页 |
5.2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环境的提升 | 第37-38页 |
5.2.1 城市空间数字情境的营造 | 第37页 |
5.2.2 释放城市公共空间潜力 | 第37-38页 |
5.3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的重塑 | 第38-41页 |
5.3.1 对城市形象进行提升和重塑 | 第38-40页 |
5.3.2 群体审美认知的改变 | 第40-41页 |
5.4 数字公共艺术对城市行为的辅助式干预 | 第41-43页 |
5.4.1 商业宣传规划的新选择 | 第41-42页 |
5.4.2 行政辅助管理新参考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附录:本文引用国内外优秀数字公共艺术作品案例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