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科学计算可视化应用 | 第10-11页 |
1.2.2 可视化软件 | 第11-12页 |
1.3 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VTK管线可视化技术 | 第15-23页 |
2.1 VTK系统构架 | 第15-17页 |
2.1.1 图形模型 | 第15-16页 |
2.1.2 可视化模型 | 第16-17页 |
2.2 数据的存储与表达 | 第17-20页 |
2.2.1 数据存储 | 第17-20页 |
2.2.2 数据表达 | 第20页 |
2.3 数据对象的可视化 | 第20-22页 |
2.3.1 符号化 | 第21页 |
2.3.2 颜色映射 | 第21页 |
2.3.3 数据合并 | 第21页 |
2.3.4 提取轮廓 | 第21页 |
2.3.5 切割 | 第21-22页 |
2.3.6 流线技术与流面技术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法理论 | 第23-31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3.1.1 节点 | 第23页 |
3.1.2 单元 | 第23-24页 |
3.1.3 离散 | 第24页 |
3.1.4 编码 | 第24-25页 |
3.1.5 局部坐标 | 第25页 |
3.1.6 整体坐标系 | 第25页 |
3.1.7 杆件单元方向角 | 第25页 |
3.1.8 节点位移向量 | 第25页 |
3.1.9 节点荷载向量 | 第25页 |
3.2 梁单元的端部内力向量和端部位移向量 | 第25-26页 |
3.3 坐标变换矩阵 | 第26-27页 |
3.4 梁单元分析 | 第27-28页 |
3.4.1 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27-28页 |
3.4.2 单元荷载的等效节点荷载 | 第28页 |
3.5 整体分析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有限元数据建模与交互器 | 第31-42页 |
4.1 有限元建模 | 第31-34页 |
4.1.1 有限元数据的表达 | 第31页 |
4.1.2 有限元数据的输入 | 第31-34页 |
4.2 VTK交互器 | 第34-41页 |
4.2.1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命令模式(Command) | 第35页 |
4.2.2 渲染窗口交互类 | 第35-39页 |
4.2.3 交互需求 | 第39-40页 |
4.2.4 交互器的定义 | 第40-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有限元可视化系统设计 | 第42-46页 |
5.1 系统应用需求 | 第42页 |
5.2 系统框架设计 | 第42-43页 |
5.3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3-45页 |
5.3.1 基本功能设计 | 第43-44页 |
5.3.2 模型数据输入/输出设计 | 第44页 |
5.3.3 有限元分析模块 | 第44页 |
5.3.4 显示功能设计 | 第44-45页 |
5.3.5 世界坐标系 | 第45页 |
5.3.6 选择模式设计 | 第45页 |
5.3.7 有限元前/后处理设计 | 第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有限元可视化系统实现与应用案例 | 第46-80页 |
6.1 系统环境配置 | 第46-47页 |
6.1.1 系统环境 | 第46页 |
6.1.2 VTK开发平台环境 | 第46-47页 |
6.2 系统实现 | 第47-72页 |
6.2.1 MFC视图窗口与VTK渲染窗口 | 第47-48页 |
6.2.2 交互功能 | 第48-52页 |
6.2.3 数据的加载与输出 | 第52-54页 |
6.2.4 有限元分析模块 | 第54-55页 |
6.2.5 显示功能设计 | 第55-62页 |
6.2.6 世界坐标系 | 第62-64页 |
6.2.7 选择模式设计 | 第64-69页 |
6.2.8 有限元前后/后处理技术实现 | 第69-72页 |
6.3 应用案例 | 第72-77页 |
6.4 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77-7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论文结论 | 第80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