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一、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其转化 | 第11-19页 |
| (一)遗失物的界定 | 第11-13页 |
| 1. 遗失物的概念 | 第11页 |
| 2. 遗失物的构成要素 | 第11-13页 |
| (二)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法律性质 | 第13-19页 |
| 1. 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3-14页 |
| 2. 拾得遗失物行为的法律性质 | 第14-16页 |
| 3. 拾得遗失物行为性质的转化 | 第16-19页 |
| 二、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7页 |
| (一)我国立法现状 | 第19-21页 |
| 1. 现有法律规定 | 第19页 |
| 2. 立法根由 | 第19-21页 |
| (二)我国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7页 |
| 1. 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义务设置不平等 | 第21-23页 |
| 2. 遗失物所有权归属不合理 | 第23-24页 |
| 3. 同民法体系存在部分不协调 | 第24-27页 |
| 三、域外拾得遗失物制度主要内容 | 第27-31页 |
| (一)德国 | 第27-28页 |
| 1. 关于拾得人的权利 | 第28页 |
| 2. 关于拾得人的义务 | 第28页 |
| (二)日本 | 第28-29页 |
| 1. 关于拾得人的权利 | 第28页 |
| 2. 关于拾得人的义务 | 第28-29页 |
| (三)意大利 | 第29页 |
| 1. 关于拾得人的权利 | 第29页 |
| 2. 关于拾得人的义务 | 第29页 |
| (四)外国立法的总结评论 | 第29-31页 |
| 四、我国拾得遗失物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1-41页 |
| (一)完善拾得人的权利与义务配置 | 第31-37页 |
| 1. 赋予拾得人必要的报酬请求权 | 第31-34页 |
| 2. 完善拾得人的具体义务规则 | 第34-37页 |
| (二)重新设定遗失物所有权归属 | 第37-39页 |
| (三)处理好拾得遗失物制度在民法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性 | 第39-41页 |
| 1. 进一步细化完善悬赏广告制度 | 第39页 |
| 2. 协调好拾得遗失物与无因管理制度的冲突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