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本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初唐文坛背景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儒家功用文学观的发扬 | 第13-14页 |
第二节“未脱齐梁余绪”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变革前的准备 | 第15-17页 |
第四节 变革的曙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张说、张九龄生平及创作历程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张说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张九龄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张说、张九龄之个性及思想 | 第23-35页 |
第一节“文成典礼,当朝师表” | 第23-24页 |
第二节“风度能若九龄乎?”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二张人格个性与盛唐精神的契合 | 第25-27页 |
第四节 张说、张九龄思想研究 | 第27-31页 |
一、“内圣外王”的积极入世思想 | 第27-29页 |
二、“超然世外”的自我解脱 | 第29-30页 |
三、入世、出世与盛唐精神的联系 | 第30-31页 |
第五节 创作心理研究 | 第31-35页 |
一、时代精神感染下的创作冲动 | 第31-32页 |
二、人生经历影响下的创作意向 | 第32-33页 |
三、追求美感与诗性的创作理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张说、张九龄诗歌艺术风格 | 第35-43页 |
第一节 诗歌题材的拓展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丰富浓郁的情思 | 第36-38页 |
第三节 风骨兴寄的审美追求 | 第38-40页 |
第四节 玲珑圆融的诗境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张说、张九龄的盛唐贡献 | 第43-49页 |
第一节 把持政局、影响君主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提携文士、凝聚团体 | 第45-49页 |
第六章 张说、张九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及盛唐气象的最终到来 | 第49-55页 |
第一节 二张对盛唐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49-53页 |
第二节 盛唐气象的最终到来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