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2断块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0 前言 | 第10-15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油藏描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9页 |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19-36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 | 第19-21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 第19-20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1-24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21-22页 |
·阜宁组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2-24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第24-30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划分 | 第25-27页 |
·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与划分 | 第27-28页 |
·韦2断块阜宁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28-30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0-36页 |
·层序地层连井对比剖面的选择 | 第30-31页 |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特征 | 第31-36页 |
3 沉积相及砂体分布 | 第36-74页 |
·沉积背景及沉积演化 | 第36-37页 |
·沉积背景 | 第36-37页 |
·沉积演化 | 第37页 |
·E_1F_1沉积相及砂体分布 | 第37-59页 |
·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37-42页 |
·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 | 第42-43页 |
·测井相特征 | 第43-45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5-49页 |
·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 | 第49-59页 |
·E_1F_2下部沉积相与储层分布 | 第59-72页 |
·砂质滩坝沉积 | 第59-67页 |
·碳酸盐岩鲕粒—生物滩沉积 | 第67-72页 |
·沉积模式 | 第72-74页 |
4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4-100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74-88页 |
·储层非均质性的评价参数 | 第74-75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75-80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80-85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85-88页 |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 第88-100页 |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 | 第88-91页 |
·研究区流动单元研究 | 第91-100页 |
5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 第100-125页 |
·概述 | 第100页 |
·韦2断块储层建模 | 第100-119页 |
·储层建模的原则 | 第100-102页 |
·储层建模方法 | 第102-106页 |
·建模软件的选取 | 第106页 |
·建模单元的尺度 | 第106-107页 |
·网格设计 | 第107-108页 |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第108页 |
·构造建模 | 第108-111页 |
·沉积微相模型 | 第111-113页 |
·相控属性模型 | 第113-119页 |
·地质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119-123页 |
·储量分布预测 | 第123-125页 |
6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