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高层结构发展介绍 | 第12-15页 |
1.1.1 高层结构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1.1.2 高层结构的发展 | 第12-14页 |
1.1.3 高层结构的选型 | 第14-15页 |
1.2 地震危害与结构抗震设计 | 第15-17页 |
1.2.1 地震的危害 | 第15-16页 |
1.2.2 结构抗震设计 | 第16-17页 |
1.3 带转换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 第17-21页 |
1.3.1 转换层常见形式 | 第17-19页 |
1.3.2 带转换层的结构介绍 | 第19页 |
1.3.3 带转换层的结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及研究背景、意义 | 第21-22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 第21-22页 |
1.4.2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页 |
1.5 本论文的结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计算 | 第23-34页 |
2.1 地震作用的基本知识 | 第23-24页 |
2.1.1 地震的震源和震级 | 第23页 |
2.1.2 地震的烈度 | 第23-24页 |
2.1.3 场地土对地震的影响 | 第24页 |
2.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2.2.1“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4-25页 |
2.2.2 建筑物抗震分类和设防烈度的关系 | 第25页 |
2.3 结构抗震计算方法的发展 | 第25-27页 |
2.3.1 静力法阶段 | 第25-26页 |
2.3.2 反应谱法阶段 | 第26-27页 |
2.3.3 时程分析法阶段 | 第27页 |
2.4 结构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 第27-33页 |
2.4.1 底部剪力法 | 第27-28页 |
2.4.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8-30页 |
2.4.3 时程分析法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34-44页 |
3.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理论内容 | 第34-37页 |
3.1.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定义 | 第34-36页 |
3.1.2 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性能设计 | 第36页 |
3.1.3 基于建筑物“个性化”的结构目标性能设计 | 第36-37页 |
3.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37-40页 |
3.2.1 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 | 第37-38页 |
3.2.2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 第38-39页 |
3.2.3 基于性能的可靠度设计法 | 第39页 |
3.2.4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 | 第39-40页 |
3.2.5 综合设计法 | 第40页 |
3.3 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40-42页 |
3.3.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40-41页 |
3.3.2 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设定和选用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转换层结构的弹性分析 | 第44-63页 |
4.1 软件及应用原理介绍 | 第44-46页 |
4.1.1 PKPM系列的SATWE程序 | 第44页 |
4.1.2 PKPM程序建模及分析 | 第44-46页 |
4.2 工程简介、主要设计参数及结构布置选型 | 第46-50页 |
4.2.1 工程简介 | 第46-48页 |
4.2.2 结构的主要设计参数 | 第48-49页 |
4.2.3 结构设计依据 | 第49-50页 |
4.3 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反应谱分析 | 第50-57页 |
4.3.1 结构的周期比 | 第50-51页 |
4.3.2 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 第51-52页 |
4.3.3 结构的位移比 | 第52-53页 |
4.3.4 结构的剪重比 | 第53-54页 |
4.3.5 结构的刚度比 | 第54-55页 |
4.3.6 结构的抗剪承载力比 | 第55-57页 |
4.4 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 | 第57-62页 |
4.4.1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8-59页 |
4.4.2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