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实证分析法 | 第15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15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物业管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 第18-24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社区 | 第18-19页 |
(二)物业管理 | 第19-20页 |
(三)和谐社会的定义 | 第20-21页 |
(四)城市和谐社区的内涵 | 第21页 |
二、物业管理模式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 第21-24页 |
(一)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重要载体 | 第21-22页 |
(二)物业管理模式与社区发展密不可分 | 第22-23页 |
(三)物业管理模式需纳入到社会建设的体系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物业管理模式比较 | 第24-33页 |
一、国外物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 | 第24-28页 |
(一)物业管理服务模式比较 | 第24-26页 |
(二)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比较 | 第26-27页 |
(三)物业管理资费标准比较 | 第27-28页 |
二、国内物业管理模式发展轨迹与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一)国内物业管理模式发展轨迹 | 第28-29页 |
(二)国内物业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三、国内物业管理模式下物业管理纠纷 | 第30-33页 |
(一)按纠纷内容划分 | 第30-31页 |
(二)按纠纷主体划分 | 第31-32页 |
(三)按纠纷解决方式划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的物业管理问题分析 | 第33-39页 |
一、物业管理政策环境的变迁 | 第33-34页 |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 第33页 |
(二)与法律法规相对应的配套实施意见相继出炉 | 第33-34页 |
二、物业管理基本情况 | 第34页 |
三、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以售后公房为主的旧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二)以商品房为主的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三)以农民动迁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四)社区物业管理普遍面临的问题 | 第36-37页 |
四、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改善管理及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 | 第37-39页 |
(一)“四位一体”物业管理模式 | 第37页 |
(二)“四位一体”物业管理模式的发展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和谐社区建设视域下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 第39-47页 |
一、政府对社区物业管理的主导与规范 | 第39-41页 |
(一)物业管理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39-40页 |
(二)实现物业管理的权责利统一 | 第40-41页 |
二、政府对社区物业管理的协调与服务 | 第41-43页 |
(一)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运作平台 | 第41-42页 |
(二)物业管理模式运作需要政府协调 | 第42页 |
(三)政府应营造物业管理模式发展的环境 | 第42-43页 |
三、政府对社区物业管理的监督与评估 | 第43-45页 |
(一)建立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监督评估体系 | 第43-44页 |
(二)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 | 第44页 |
(三)完善日常监管 | 第44页 |
(四)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价格的监管 | 第44-45页 |
(五)加强对业主缴费的信用监管 | 第45页 |
四、推行“2+x”物业管理模式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