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莉亚》的悲剧--浅析拉斐尔前派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凄美的死亡——从《奥菲莉亚》这幅作品开始 | 第8-11页 |
第一节 米莱斯的《奥菲莉亚》诞生背景 | 第8-10页 |
第二节 争议的背后赞誉如潮 | 第10-11页 |
第二章 走进拉斐尔前派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拉斐尔前派概述 | 第11-14页 |
一、拉斐尔前派的产生 | 第11-12页 |
二、拉斐尔前派的解体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拉斐尔前派的代表画家 | 第14-17页 |
一、天资聪颖的才子: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 第14-15页 |
二、诚实可靠的长者:威廉·霍尔曼·亨特 | 第15-16页 |
三、灵感横生的诗人:但丁·加百列·罗塞蒂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悲伤情境的《奥菲莉亚》与拉斐尔前派 | 第17-33页 |
第一节 拉斐尔前派与《奥菲莉亚》 | 第17-22页 |
一、米莱斯画布上的《奥菲莉亚》 | 第17-20页 |
二、沃特豪斯笔下的《奥菲莉亚》 | 第20-22页 |
第二节、来自宗教、圣经、文学的取材 | 第22-30页 |
一、宗教故事中汲取灵感 | 第22-25页 |
(一) 米莱斯《基督在父母家中》 | 第23-24页 |
(二) 米莱斯《鸽子返回方舟》 | 第24页 |
(三) 亨特《世界之光》 | 第24-25页 |
二、文学题材中迸发创意 | 第25-28页 |
(一) 米莱斯的《奥菲莉亚》 | 第25-26页 |
(二) 沃特豪斯《夏洛特小姐》 | 第26-27页 |
(三)罗塞蒂《贝娅塔·贝娅特丽丝》 | 第27-28页 |
三、社会现实中有感而发 | 第28-30页 |
(一) 米莱斯 《盲女》 | 第28-29页 |
(二) 米莱斯《凯勒 ·海伦》 | 第29页 |
(三) 亨特《觉醒的良心》 | 第29-30页 |
第三节、拉斐尔前派中忧郁的女性形象 | 第30-33页 |
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映像 | 第30-31页 |
二、画派模特—伊丽莎白·希达尔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解析拉斐尔前派的悲剧 | 第33-39页 |
第一节、迷失在自己建构的梦幻王国 | 第33-34页 |
第二节、对立于社会背景下的海市蜃楼 | 第34-36页 |
第三节、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回光返照 | 第36-39页 |
一、艺术语言不够纯粹——过于文学性 | 第36-37页 |
二、赋予艺术过多精神重负——给艺术松绑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