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1-13页 |
| 1.1 一般资料 | 第11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 1.5 剔除标准 | 第13页 |
| 1.6 脱落标准 | 第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 2.1 分组及样本量 | 第13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 2.3 研究过程 | 第14-15页 |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5-17页 |
| 2.5 统计分析 | 第17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7-22页 |
| 3.1 一般资料 | 第17-18页 |
| 3.2 治疗结果 | 第18-22页 |
| 4 讨论 | 第22-31页 |
| 4.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 第22-26页 |
| 4.2 历代中医医家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及治疗 | 第26-31页 |
| 5 脾气亏虚型功能性腹泻 | 第31-32页 |
| 6 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脾气亏虚型功能性腹泻的机理探讨 | 第32-38页 |
| 6.1 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脾气亏虚型功能性腹泻机制 | 第32-36页 |
| 6.2 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脾气亏虚型功能性腹泻选穴依据 | 第36-38页 |
| 7 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脾气亏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 8.1 存在的不足 | 第39页 |
| 8.2 展望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综述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4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