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违约金酌减规则的适用对象 | 第9-15页 |
(一) 比较法之下关于违约金属性的规定 | 第9-10页 |
1. 大陆法 | 第9-10页 |
2. 英美法 | 第10页 |
(二) 我国法与学说的界定 | 第10-13页 |
1. 我国法并未明确界分违约金之类型 | 第10-11页 |
2. 学说以不同标准对违约金加以分类 | 第11-12页 |
3. 司法实践与学说之间存在差异 | 第12-13页 |
(三) 依《合同法解释(二)》第29条所做类型构造 | 第13-15页 |
三、违约金酌减规则适用的正当性基础 | 第15-22页 |
(一) 违约金与其他制度 | 第15-19页 |
1. 违约金与违约定金 | 第15-16页 |
2. 违约金与损害赔偿 | 第16-17页 |
3. 违约金与合同解除 | 第17-19页 |
(二) 违约金酌减之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1. 显失公平 | 第19-20页 |
2. 公共秩序 | 第20页 |
3. 诚信原则 | 第20-21页 |
4. 意思自治 | 第21-22页 |
四、违约金酌减规则的相关考量因素 | 第22-32页 |
(一) 违约金约定过高之判定 | 第22-25页 |
1. 实际损失与造成的损失之概念厘清 | 第22-23页 |
2. 违约金约定过高 | 第23-25页 |
(二) 违约金酌减时的具体要素 | 第25-32页 |
1. 具体性因素 | 第26-29页 |
2. 抽象性因素 | 第29-32页 |
五、违约金酌减的相关程序问题 | 第32-36页 |
(一) 违约金酌减规则的启动人 | 第32-35页 |
1. 违约方之申请 | 第32页 |
2. 法院主动介入 | 第32-33页 |
3. 守约方主动申请 | 第33-35页 |
(二) 违约金过高未经酌减的执行 | 第35页 |
(三) 衡量因素的时间节点 | 第35-36页 |
六、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