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1-13页 |
第二章 Dual Connectivity概述 | 第13-23页 |
2.1 Dual Connectivity部署场景 | 第13-16页 |
2.1.1 共道场景 | 第14页 |
2.1.2 非共道场景(存在宏基站) | 第14-15页 |
2.1.3 非共道场景(无宏基站) | 第15页 |
2.1.4 实际部署需求 | 第15-16页 |
2.2 Dual Connectivity协议架构 | 第16-21页 |
2.2.1 用户平面协议架构 | 第16-20页 |
2.2.2 控制平面协议架构 | 第20-21页 |
2.3 支持Dual Connectivity的终端能力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Dual Connectivity架构下的PUCCH传输机制 | 第23-43页 |
3.1 Dual Connectivty架构下中射频能力终端的上行传输 | 第23-24页 |
3.2 传统LTE/LTE-Advanced系统中上行控制信息传输 | 第24-31页 |
3.2.1 PUCCH承载的上行控制信息 | 第24-25页 |
3.2.2 PUCCH基本结构 | 第25-30页 |
3.2.3 PUCCH三种格式物理资源映射 | 第30-31页 |
3.3 Dual Connectivity架构下PUCCH传输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4 解决方案 | 第32-37页 |
3.4.1 解决方案设计 | 第33-35页 |
3.4.2 压缩的PUCCH信道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3.4.3 压缩的PUCCH资源映射 | 第36页 |
3.4.4 时序关系 | 第36-37页 |
3.5 性能评估 | 第37-41页 |
3.5.1 PUCCH传输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3.5.2 仿真结果 | 第39-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Dual Connectivity架构下的非连续接收机制 | 第43-55页 |
4.1 LTE系统中的非连续接收(DRX)机制 | 第43-45页 |
4.1.1 传统LTE系统DRX相关计时器 | 第43-44页 |
4.1.2 传统LTE系统DRX操作流程 | 第44-45页 |
4.2 Dual Connectivity架构下的DRX机制 | 第45-52页 |
4.2.1 Dual Connectivity架构下传统DRX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4.2.2 优化方案设计 | 第47-52页 |
4.3 性能评估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Dual Connectivity架构下的X2口增强 | 第55-65页 |
5.1 传统LTE系统X2口协议架构及主要功能 | 第55-56页 |
5.1.1 X2接口的协议架构 | 第55页 |
5.1.2 X2接口的主要功能 | 第55-56页 |
5.2 Dual Connectivity架构下X2口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5.2.1 3C架构下MeNB与SeNB之间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5.3 解决方案设计 | 第57-61页 |
5.4 性能评估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六章 Dual Connecivity部署在非授权频谱 | 第65-81页 |
6.1 Dual Connectivity与LAA (License Assisted Access) | 第65-67页 |
6.1.1 LBT (Listen Before Talk,先听后说) | 第66-67页 |
6.1.2 非连续传输 | 第67页 |
6.2 Dual Connectivity部署在非授权频谱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6.2.1 上行调度决策相关问题 | 第67页 |
6.2.2 上行LBT方式 | 第67-68页 |
6.2.3 上行传输定时关系及最大占用信道时间限制 | 第68页 |
6.3 解决方案 | 第68-75页 |
6.3.1 SeNB和终端均需对非授权频谱进行信道状态检测 | 第69-72页 |
6.3.2 信道检测与上行传输的时序关系 | 第72-73页 |
6.3.3 保证终端信道检测结果可靠的方法 | 第73-74页 |
6.3.4 SeNB预留信号和终端上行前导信号的传输 | 第74-75页 |
6.4 性能评估 | 第75-78页 |
6.4.1 方案优势 | 第75-76页 |
6.4.2 仿真验证 | 第76-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七章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1页 |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