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聚合物驱采出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性 | 第9-11页 |
1.1.2 原油乳状液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3 常见的破乳方法 | 第12-13页 |
1.2 破乳剂及其作用机理 | 第13-19页 |
1.2.1 破乳剂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1.2.2 破乳剂的种类 | 第14-18页 |
1.2.3 破乳剂的复配 | 第18-19页 |
1.3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 第19-22页 |
1.3.1 国外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国内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破乳剂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4 面临的问题 | 第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乳液聚合四元共聚预脱水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36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含聚采出液油水界面膜稳定性的研究 | 第25页 |
2.2.2 预脱水剂的合成 | 第25-26页 |
2.2.3 预脱水剂的提纯 | 第26页 |
2.2.4 预脱水剂的红外表征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3.1 含聚采出液稳定性研究 | 第27-28页 |
2.3.2 单体的选择 | 第28页 |
2.3.3 单体配比的确定 | 第28-30页 |
2.3.4 乳化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5 引发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2.3.6 确定合成预脱水剂反应条件 | 第32-34页 |
2.3.7 傅立叶红外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四元共聚预脱水剂的室内评价与复配研究 | 第36-58页 |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36-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3.2.1 采出液中水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2 预脱水剂的性能评价 | 第38-40页 |
3.2.3 预脱水剂WH-2 与现场用破乳剂ZP-1 的复配研究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7页 |
3.3.1 研究各因素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40-48页 |
3.3.2 WH-2 与ZP-1 破乳脱水效果对比 | 第48-52页 |
3.3.3 WH-2 与ZP-1 复配性能研究 | 第52-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四元共聚预脱水剂的现场试验 | 第58-74页 |
4.1 火烧山联合站概况 | 第58页 |
4.2 脱水工艺流程 | 第58-59页 |
4.3 现场试验部分 | 第59-62页 |
4.3.1 现场试验技术要求 | 第59-60页 |
4.3.2 试验过程 | 第60-61页 |
4.3.3 试验效果评价 | 第61-6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4.4.1 预脱水剂与现场破乳剂复配最佳比例 | 第62页 |
4.4.2 最小加药浓度的确定 | 第62-63页 |
4.4.3 加药浓度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4 加药浓度对管汇压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5 管汇压力和脱水率的关系 | 第65-66页 |
4.4.6 加药前后原油脱水率的比较 | 第66-69页 |
4.4.7 采油一队和二队脱水效果的比较 | 第69-71页 |
4.5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1-72页 |
4.5.1 药剂成本的核算 | 第71页 |
4.5.2 加药浓度的核算 | 第71-72页 |
4.5.3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 第72页 |
4.6 现场试验的小结和建议 | 第72-7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