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 | 第15-22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产生的背景 | 第15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 第15-22页 |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 第16-18页 |
·对生态危机现象的批判 | 第18-19页 |
·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 | 第22-32页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础 | 第22-23页 |
·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 | 第23-26页 |
·危机形式的转化 | 第23-24页 |
·异化消费的出现 | 第24-25页 |
·建立稳态经济 | 第25-26页 |
·奥康纳的第二重矛盾理论 | 第26-28页 |
·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存 | 第26-27页 |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 | 第27-28页 |
·福斯特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 | 第28-32页 |
·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 | 第29-30页 |
·全球化生态危机的解决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 | 第32-38页 |
·生态问题的现状 | 第32-35页 |
·水资源短缺 | 第32-33页 |
·大气污染严重 | 第33页 |
·土地荒漠化 | 第33-34页 |
·森林植被退化 | 第34页 |
·自然灾害频发 | 第34-35页 |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5-38页 |
·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 第35页 |
·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发达国家污染的转移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构建 | 第38-46页 |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 第38-40页 |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 第38页 |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38-39页 |
·中国构建生态文明的优势 | 第39-40页 |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40-42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 第40页 |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 | 第40-41页 |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 第41-42页 |
·生态文明的构建 | 第42-46页 |
·政治层面 | 第42-43页 |
·经济层面 | 第43-44页 |
·文化层面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