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单桩承载性能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2.2 桩-土相互作用体系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黄泛区粉土斜坡上单桩的理论研究的方法 | 第25-35页 |
2.1 黄泛区粉土的特性介绍 | 第25-26页 |
2.2 斜坡上桩基的设计原则 | 第26页 |
2.3 斜坡上单桩承载的工作原理 | 第26-35页 |
2.3.1 斜坡上单桩在竖向荷载下的工作原理 | 第26-29页 |
2.3.2 斜坡上单桩在水平荷载下的工作原理 | 第29-35页 |
第三章 黄泛区粉土斜坡上桩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35-43页 |
3.1 黄泛区粉土斜坡上桩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35-39页 |
3.1.1 模型试验装置布置 | 第35页 |
3.1.2 模型材料及参数 | 第35-36页 |
3.1.3 应变、位移量测装置 | 第36-37页 |
3.1.4 加载装置 | 第37-39页 |
3.2 模型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3.2.1 桩顶沉降量的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2.2 桩的水平位移的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2.3 桩身弯矩的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黄泛区粉土斜坡上桩承载特性的有限元研究 | 第43-67页 |
4.1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1.1 模型的几何尺寸 | 第43-44页 |
4.1.2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网格划分 | 第44-45页 |
4.2 材料本构关系及参数 | 第45-46页 |
4.2.1 模型土的本构模型 | 第45页 |
4.2.2 模型桩的本构模型 | 第45页 |
4.2.3 模型桩、土的材料选取 | 第45-46页 |
4.3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46-47页 |
4.4 桩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4.5 不同坡度斜坡上桩的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 | 第49-56页 |
4.5.1 不同角度斜坡单桩桩顶沉降量的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4.5.2 不同角度斜坡单桩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 | 第52-54页 |
4.5.3 不同角度斜坡上桩身弯矩的分析 | 第54-55页 |
4.5.4 不同坡度斜坡上桩前土体抗力的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6 粉土斜坡上桩不同位置承载特性的数值有限元分析 | 第56-61页 |
4.6.1 粉土斜坡不同位置单桩桩顶沉降量的变化规律 | 第57页 |
4.6.2 粉土斜坡不同位置单桩桩顶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4.6.3 粉土斜坡上不同位置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 | 第58-60页 |
4.6.4 粉土斜坡上不同位置桩深度水平侧移的变化规律 | 第60-61页 |
4.7 粉土斜坡上桩顶施加不同力矩承载特性的数值有限元分析 | 第61-64页 |
4.7.1 粉土斜坡上桩顶施加不同力矩时桩身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 | 第61-63页 |
4.7.2 粉土斜坡上桩顶施加不同弯矩时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