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论文思路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9页 |
第一章 村上春树的前期中国观(1979—1995) | 第19-37页 |
第一节 村上与日本文学传统的疏离 | 第19-24页 |
第二节 村上与不可回避的中国 | 第24-27页 |
第三节 “超然”的中国观 | 第27-37页 |
一 “青春三部曲”的历史记忆 | 第27-32页 |
二 村上与心理版图的遥远中国 | 第32-37页 |
第二章 村上春树的后期中国观(1996—2014) | 第37-70页 |
第一节 村上春树中国观的转变和缘由 | 第37-43页 |
一 村上与河合隼雄理念的契合 | 第38-41页 |
二 震动日本社会的系列事件 | 第41-43页 |
第二节 转变后的中国观:“介入” | 第43-61页 |
一 村上选择的战争记忆 | 第43-51页 |
二 村上与心灵创伤的“疗愈” | 第51-54页 |
三 村上无关同情的反思 | 第54-61页 |
第三节 “迷失”的缘由 | 第61-70页 |
一 村上与日本传统观念的影响 | 第61-63页 |
二 村上的个人局限 | 第63-70页 |
第三章 村上春树:名不副实的“东亚斗士” | 第70-80页 |
第一节 村上与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 | 第71-74页 |
第二节 日本其他知识分子的努力 | 第74-80页 |
一 大江健三郎的理智与坚持 | 第74-77页 |
二 村上春树与大江健三郎的差距 | 第77-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件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