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塘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9页 |
1.5 工区概况 | 第9-10页 |
1.6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储层特征与水淹规律研究 | 第11-45页 |
2.1 东河塘油田储层特征 | 第11-24页 |
2.1.1 物性特征 | 第11页 |
2.1.2 岩石学特征 | 第11-12页 |
2.1.3 微观孔隙特征 | 第12-13页 |
2.1.4 隔夹层分布 | 第13-15页 |
2.1.5 构造位置 | 第15-17页 |
2.1.6 断层 | 第17-19页 |
2.1.7 储层敏感性 | 第19-24页 |
2.1.8 小结 | 第24页 |
2.2 水淹规律研究 | 第24-38页 |
2.2.1 油田注采井分布 | 第25-26页 |
2.2.2 注水井吸水剖面的变化 | 第26-27页 |
2.2.3 油水井生产层位分析 | 第27-28页 |
2.2.4 油田注采比分析 | 第28-30页 |
2.2.5 注采动态分析 | 第30-34页 |
2.2.6 水淹模式分析 | 第34-38页 |
2.3 水淹层特征分析 | 第38-45页 |
2.3.1 测井曲线特征 | 第38-43页 |
2.3.2 物性变化 | 第43-44页 |
2.3.3 地层水电阻率 | 第44页 |
2.3.4 润湿性变化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水淹机理分析 | 第45-54页 |
3.1 淡水、污水界限确定 | 第45-46页 |
3.2 岩电参数受水淹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3.2.1 油驱水岩电参数 | 第46-48页 |
3.2.2 水驱油岩电参数 | 第48-49页 |
3.3 水淹层饱和度计算 | 第49-54页 |
3.3.1 流动单元划分 | 第49-51页 |
3.3.2 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51-54页 |
第四章 水淹层综合解释 | 第54-99页 |
4.1 水淹层解释模型建立 | 第54-73页 |
4.1.1 孔、渗模型 | 第54-57页 |
4.1.2 饱和度模型 | 第57-64页 |
4.1.3 相对渗透率与含水率模型 | 第64-68页 |
4.1.4 混合液电阻率模型 | 第68-73页 |
4.2 水淹层识别与评价 | 第73-89页 |
4.2.1 相对电阻率识别法 | 第73-78页 |
4.2.2 综合分析法 | 第78-81页 |
4.2.3 水淹级别划分 | 第81-84页 |
4.2.4 水淹层测井资料处理与评价 | 第84-89页 |
4.3 其它测井在水淹层解释中的应用 | 第89-98页 |
4.3.1 中子寿命测井原理 | 第89-91页 |
4.3.2 C/O测井 | 第91页 |
4.3.3 地层元素测井 | 第91页 |
4.3.4 核磁测井 | 第91-98页 |
4.4 东河塘油田水淹层测井系列探讨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