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2.1 人工湖 | 第18页 |
1.2.2 人工生态湖区 | 第18页 |
1.2.3 湖区空间形态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发展概述 | 第22-44页 |
2.1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的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2.1.1 二十世纪前,古代人工湖 | 第22-23页 |
2.1.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水库人工湖 | 第23页 |
2.1.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工湖旅游区 | 第23-24页 |
2.1.4 二十一世纪,城市人工生态湖区 | 第24-25页 |
2.2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的建设经验 | 第25-27页 |
2.2.1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的特征 | 第25-26页 |
2.2.2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的建设经验 | 第26-27页 |
2.3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的开发意义 | 第27-32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27-30页 |
2.3.2 增加复合城市功能 | 第30-32页 |
2.4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案例比较 | 第32-44页 |
2.4.1 区位、背景、规划单位及至今实施情况 | 第33-35页 |
2.4.2 生态湖自然基底及湖面规模 | 第35-36页 |
2.4.3 城市新区与生态湖的关系 | 第36-39页 |
2.4.4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规划理念及开发特色 | 第39-41页 |
2.4.5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发展时序、分序开发 | 第41-44页 |
第3章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空间结构分析 | 第44-53页 |
3.1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 第44-47页 |
3.1.1 生态湖区位于东西向城市发展轴线 | 第44-46页 |
3.1.2 生态湖区位于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 | 第46页 |
3.1.3 生态湖区位于城市主要轴线之外 | 第46-47页 |
3.2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内部空间结构类型 | 第47-51页 |
3.2.1 单圈层结构 | 第47-48页 |
3.2.2 多圈层结构 | 第48-49页 |
3.2.3 以轴线主导的网格结构 | 第49-50页 |
3.2.4 综合型结构 | 第50-51页 |
3.3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整体用地布局分析 | 第51-53页 |
3.3.1 以旅游、休闲区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51-52页 |
3.3.2 以居住区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52页 |
3.3.3 以商务、商业区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52-53页 |
第4章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空间形态要素 | 第53-72页 |
4.1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水域空间分析 | 第53-56页 |
4.1.1 水域空间布局 | 第53-54页 |
4.1.2 水域空间利用 | 第54-56页 |
4.2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亲水空间分析 | 第56-61页 |
4.2.1 滨湖建筑天际线组织 | 第56-58页 |
4.2.2 滨湖岸线空间 | 第58-60页 |
4.2.3 环湖慢行系统 | 第60-61页 |
4.3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建筑组群形态分析 | 第61-66页 |
4.3.1 建筑组群平面布局类型 | 第61-62页 |
4.3.2 建筑组群空间组合类型 | 第62页 |
4.3.3 建筑组群与地形 | 第62-64页 |
4.3.4 建筑组群与联系体 | 第64-65页 |
4.3.5 建筑组群与界面 | 第65-66页 |
4.4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典型建筑组群类型分析 | 第66-71页 |
4.4.1 滨湖商务型 | 第66-68页 |
4.4.2 开放广场型 | 第68-70页 |
4.4.3 活力休闲型 | 第70-71页 |
4.5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空间形态要素关系 | 第71-72页 |
第5章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存在问题及理想形态探求 | 第72-83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72-76页 |
5.1.1 部分项目选址未考虑当地城市发展轴线 | 第72-73页 |
5.1.2 从中标方案到实施方案——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 第73-74页 |
5.1.3 整体开发强度较高 | 第74-75页 |
5.1.4 湖区建筑组群界面均质,天际线平坦 | 第75-76页 |
5.2 城市人工生态湖区理想形态的探讨 | 第76-83页 |
5.2.1 湖区与城市融为整体 | 第76页 |
5.2.2 湖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76-77页 |
5.2.3 湖区各功能做到统筹兼顾 | 第77-79页 |
5.2.4 合理可行的分期实施计划 | 第79-80页 |
5.2.5 结合TOD理念进行综合开发 | 第80-82页 |
5.2.6 充分发展立体交通 | 第82-83页 |
第6章 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空间形态构成解读 | 第83-100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83-84页 |
6.1.1 区位条件 | 第83页 |
6.1.2 规划结构 | 第83-84页 |
6.1.3 项目现状 | 第84页 |
6.2 问题与研究 | 第84-87页 |
6.2.1 问题分析 | 第84-85页 |
6.2.2 功能结构 | 第85页 |
6.2.3 道路交通 | 第85-86页 |
6.2.4 景观体系 | 第86-87页 |
6.3 策略与规划 | 第87-92页 |
6.3.1 总体理念与策略 | 第87-88页 |
6.3.2 开放功能结构 | 第88页 |
6.3.3 优化道路交通 | 第88-89页 |
6.3.4 整合景观体系 | 第89-90页 |
6.3.5 丰富空间界面 | 第90-91页 |
6.3.6 适当降低容量 | 第91-92页 |
6.4 重点建筑组群优化设计 | 第92-100页 |
6.4.1 梅溪湖大桥研发中心建筑组群 | 第92-94页 |
6.4.2 梅溪湖大桥东北岸建筑组群 | 第94-95页 |
6.4.3 金茂——中海视廊区建筑组群 | 第95页 |
6.4.4 中海梅溪湖半岛建筑组群 | 第95-97页 |
6.4.5 梅溪湖南侧出城入城口建筑组群 | 第97-99页 |
6.4.6 梅溪湖CBD核心区建筑组群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