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概述 | 第9-11页 |
1.1.1 银杏的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1.1.2 银杏的用途 | 第9-10页 |
1.1.3 银杏叶片焦枯现象 | 第10-11页 |
1.2 银杏叶焦枯现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银杏生理生态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2 银杏常见病害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3 树木非侵染性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4 银杏叶焦枯现象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9页 |
1.3.1 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2.1 调查样地概况 | 第19-20页 |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第19页 |
2.1.2 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2.2 调查方案 | 第20-22页 |
2.2.1 银杏叶焦枯现象观察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调查 | 第20-21页 |
2.2.2 银杏叶焦枯现象病情分级 | 第21-22页 |
2.2.3 银杏叶焦枯现象时空分布特点调查 | 第22页 |
2.3 银杏叶焦枯现象发生原因探索 | 第22-29页 |
2.3.1 目标任务 | 第22-23页 |
2.3.2 调查计划 | 第23-24页 |
2.3.3 调查方法 | 第24-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3.1 银杏叶焦枯现象描述 | 第29-32页 |
3.1.1 症状 | 第29页 |
3.1.2 相关报道汇总及发生地分布 | 第29-32页 |
3.2 银杏叶焦枯现象病情分级 | 第32-35页 |
3.2.1 病情分级 | 第32-33页 |
3.2.2 病情指数与发病率统计 | 第33-35页 |
3.3 发生发展特点 | 第35-36页 |
3.4 银杏叶焦枯现象发生原因 | 第36-41页 |
3.4.1 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36-39页 |
3.4.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3.4.3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3.5 缓解银杏叶焦枯现象及养护复壮措施 | 第41-45页 |
3.5.1 街道种植环境改善措施 | 第41-42页 |
3.5.2 街道四季养护措施 | 第42-4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49页 |
4.1 结论 | 第45-46页 |
4.2 讨论 | 第46-49页 |
附表 | 第49-55页 |
附图 | 第55-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7页 |
导师简介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