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 1.1 积极情绪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 1.1.1 积极情绪的概念 | 第14-15页 |
| 1.1.2 积极情绪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 1.1.3 积极情绪的诱发与评定 | 第18-19页 |
| 1.1.4 积极情绪、唤醒水平与动机的关系 | 第19-21页 |
| 1.2 认知灵活性研究概述 | 第21-28页 |
| 1.2.1 认知灵活性的概念 | 第21-22页 |
| 1.2.2 认知灵活性的研究范式 | 第22-26页 |
| 1.2.3 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 1.3 积极情绪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 | 第28-32页 |
| 1.3.1 积极情绪与认知灵活性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1.3.2 积极情绪与认知灵活性研究中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32-38页 |
| 2.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2.1.1 在探讨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中缺少了动机强度的研究 | 第32-33页 |
| 2.1.2 在探讨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中缺少了对不同认知资源的实验范式的研究 | 第33-34页 |
| 2.1.3 在探讨积极情绪与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中缺少了将动机与情绪效价维度的综合研究 | 第34页 |
| 2.2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2.2.1 不同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 2.2.2 情绪的动机强度与情绪唤醒水平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2.2.3 认知资源不同的实验范式对情绪与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 2.3 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 2.4 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 2.4.1 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 2.4.2 实践意义 | 第37页 |
| 2.5.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Stroop任务下情绪的动机强度、唤醒水平在认知灵活性影响上的差异 | 第38-44页 |
| 3.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 3.2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 3.3.1 被试 | 第38页 |
| 3.3.2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 3.3.3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3.3.4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3.3.5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 3.3.6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 3.4 结果 | 第40-42页 |
| 3.4.1 情绪诱发评定 | 第40-41页 |
| 3.4.2 积极情绪的动机强度与唤醒水平的主体效应检验 | 第41-42页 |
| 3.5 讨论 | 第42-43页 |
| 3.6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在Stroop任务下,与无情绪组相比,积极情绪的动机强度和唤醒水平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44-50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 4.2 研究假设 | 第44页 |
| 4.3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 4.3.1 被试 | 第44页 |
| 4.3.2 研究设计 | 第44页 |
| 4.3.3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 4.3.4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4.3.5 实验程序 | 第45-46页 |
| 4.3.6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 4.4 结果 | 第46-48页 |
| 4.4.1 情绪诱发情况评定 | 第46页 |
| 4.4.2 无情绪组与不同动机、唤醒水平的积极情绪组的比较 | 第46-48页 |
| 4.5 讨论 | 第48-49页 |
| 4.6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特征分类任务下,情绪的动机强度、唤醒水平在认知灵活性影响上的差异 | 第50-54页 |
| 5.1 研究目的 | 第50页 |
| 5.2 研究假设 | 第50页 |
| 5.3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 5.3.1 被试 | 第50页 |
| 5.3.2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 5.3.3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 5.3.4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 5.3.5 实验程序 | 第51-52页 |
| 5.3.6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 5.4 结果 | 第52-53页 |
| 5.4.1 情绪诱发情况评定 | 第52-53页 |
| 5.4.2 不同动机强度、唤醒水平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 5.5 讨论 | 第53页 |
| 5.6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在特征分类任务下,与无情绪组相比,积极情绪的动机和唤醒水平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54-59页 |
| 6.1 研究目的 | 第54页 |
| 6.2 研究假设 | 第54页 |
| 6.3 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 6.3.1 被试 | 第54页 |
| 6.3.2 研究设计 | 第54页 |
| 6.3.3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 6.3.4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 6.3.5 实验程序 | 第55-56页 |
| 6.3.6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 6.4 结果 | 第56-58页 |
| 6.4.1 情绪诱发情况评定 | 第56页 |
| 6.4.2 无情绪组与不同动机强度、唤醒水平的积极情绪组的比较 | 第56-58页 |
| 6.5 讨论 | 第58页 |
| 6.6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七章 总讨论与结论 | 第59-66页 |
| 7.1 Stroop任务下不同动机强度、唤醒水平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7.2 特征分类任务下不同动机强度、唤醒水平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 7.3 不同任务类型下情绪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差异 | 第61-62页 |
| 7.4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 7.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63页 |
| 7.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66页 |
| 7.6.1 情绪诱发方面 | 第63-64页 |
| 7.6.2 被试年龄 | 第64页 |
| 7.6.3 个体差异因素 | 第64页 |
| 7.6.4 情绪对认知灵活性影响的神经机制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附录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