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南吉林探区大安断陷深层砂砾岩有利区带预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砂砾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砂砾岩体勘探物探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勘探概况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31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8-27页 |
2.1.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特征 | 第18-23页 |
2.1.2 深层构造演化模式 | 第23-27页 |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 第27-31页 |
第3章 构造沉积演化 | 第31-37页 |
3.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31-33页 |
3.1.1 层位标定 | 第31页 |
3.1.2 地层反射特征 | 第31-33页 |
3.2 断陷结构及演化特征 | 第33-37页 |
3.2.1 断陷结构 | 第33-34页 |
3.2.2 断陷演化特征 | 第34-37页 |
第4章 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分析 | 第37-53页 |
4.1 烃源岩条件 | 第37-41页 |
4.1.1 区域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37-38页 |
4.1.2 大安断陷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38-40页 |
4.1.3 大安断陷烃源岩分布 | 第40-41页 |
4.2 储层条件 | 第41-50页 |
4.2.1 储层空间类型及其形成主控因素 | 第42-45页 |
4.2.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 第45-49页 |
4.2.3 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 | 第49-50页 |
4.3 盖层条件 | 第50-51页 |
4.4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51-53页 |
第5章 有利区带预测及目标优选 | 第53-61页 |
5.1 目标优选原则 | 第53页 |
5.2 有利区带预测 | 第53-54页 |
5.3 目标优选 | 第54-61页 |
5.3.1 圈闭要素分析 | 第55-58页 |
5.3.2 目标参数 | 第58-61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