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研究 | 第11-13页 |
1.2.2 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小结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19-37页 |
2.1 碳交易市场的国际性指导协议 | 第19-24页 |
2.2 欧盟碳交易体系发展 | 第24-28页 |
2.2.1 欧盟碳交易市场结构 | 第24-26页 |
2.2.2 欧盟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 | 第26-27页 |
2.2.3 欧盟碳交易市场交易产品 | 第27-28页 |
2.3 中国碳交易体系发展现状 | 第28-35页 |
2.3.1 中国碳交易市场创建与演进 | 第28-30页 |
2.3.2 中国碳交易市场交易机制与监管特点 | 第30-33页 |
2.3.3 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的经验与问题 | 第33-35页 |
2.4 比较与借鉴 | 第35-37页 |
第3章 碳市场有效性理论及分析方法 | 第37-49页 |
3.1 碳交易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 第37-39页 |
3.2 市场有效性理论 | 第39-41页 |
3.2.1 市场有效性的基础条件 | 第39页 |
3.2.2 市场有效性的假设 | 第39-40页 |
3.2.3 市场有效性分类 | 第40-41页 |
3.3 市场有效性及其检验方法 | 第41-49页 |
3.3.1 强式有效市场 | 第41页 |
3.3.2 半强式有效市场 | 第41-42页 |
3.3.3 弱式有效市场及其检验方法 | 第42-46页 |
3.3.4 对中国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判断 | 第46-49页 |
第4章 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 | 第49-69页 |
4.1 数据选择与处理 | 第49-52页 |
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第52-58页 |
4.2.1 碳价与碳资产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 第52-53页 |
4.2.2 碳资产收益率分布特征 | 第53-58页 |
4.3 对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方差比检验 | 第58-64页 |
4.3.1 Lo MacKinlay方差比检验 | 第59-62页 |
4.3.2 Wild Bootstrap方差比检验 | 第62-64页 |
4.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9-7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70-73页 |
5.2.1 统一和完善市场体制机制 | 第70-71页 |
5.2.2 积极引导碳市场微观主体行为 | 第71页 |
5.2.3 规范市场规则强化金融服务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